目前,痤疮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且市面上关于痤疮治疗的方法五花八门,本文结合临床指南将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一、外用维A酸类药物
作用机制:
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抗炎、预防和改善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
代表药物:维甲酸、他扎罗汀、阿达帕林
二、口服维A酸类药物
作用机制:
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改善毛囊厌氧环境从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抗炎和预防瘢痕形成等。
代表药物:
异维A酸、维胺酯
三、过氧化苯甲酰
作用机制:
释放新生态氧和苯甲酸,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及轻度溶解粉刺等。该药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外用维A酸类药物或外用抗菌药物使用。
四、外用抗菌药物
作用机制:
抗痤疮丙酸杆菌、抗炎
代表药物:
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甲硝唑、夫西地酸
五、口服抗菌药物
作用机制:
抗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药物,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患者,考虑改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代表药物:
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六、抗雄激素药物
作用机制:
抑制雄激素前体生成、作用于皮肤内雄激素代谢酶和雄激素受体,减少或拮抗雄激素活性作用,从而减少皮脂腺分泌脂质、改善痤疮。主要适用于女性痤疮患者。
代表药物:
雌激素、孕激素、螺内酯、二甲双胍
七、糖皮质激素
作用机制:
小剂量抑制肾源性雄激素分泌,较大剂量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物理与化学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物理与化学治疗也有不错的效果。
如光动力法可抑制皮脂分泌、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免疫调节、改善皮脂腺导管角化、预防或减少痤疮疤痕。
化学剥脱术可以通过果酸、水杨酸及复合酸等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粘着性、加速表皮细胞脱落与更新、刺激真皮胶原合成和组织修复和轻度抗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