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在得知孩子抑郁后,第一反应是质疑:“你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了什么困难,还是跟朋友吵架了?”他们往往倾向于将孩子的情绪问题归咎于具体事件,而忽略了抑郁症本身作为一种疾病的存在。还有家长认为:“小孩子哪有什么烦恼,过段时间就好了。”这种观念导致他们无法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据我们观察,前来咨询的95%的抑郁青少年都曾遭遇家长类似的疑问。这种疑问往往源于家长对抑郁症的误解,他们认为这仅是成年人的疾病。在许多家长观念中,抑郁症不过是孩子想得太多或过于脆弱。更有甚者,部分家长会采取类似上文中的做法,带孩子寻求“大仙”帮助,以为孩子是“中邪”了。当问题超出他们的认知边界时,他们往往会将其强行纳入自己的理解框架中。
难道孩子就不会抑郁吗?心理疾病就只属于成年人吗?
数据显示,在国内,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已高达14.81%。尽管许多学校已设立心理辅导室,但“青少年抑郁症”仍未能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与深入讨论。与成人不同,青少年与社会联系较为薄弱,他们往往难以有效求助,甚至对自己所经历的心理困境缺乏清晰认识。
当孩子们鼓起勇气向父母求助时,期待的是理解和支持,然而一句“你小小年纪怎么会抑郁”的质问,却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一根稻草,进而引发无法挽回的悲剧。
精神疾病被妖魔化很多影视剧里的精神疾病患者表现得都十分夸张,让普通人难以接受。这恰恰导致了精神疾病在世人眼中被妖魔化,认为一切精神疾病都会发展为“可云”的样子。
然而详细了解后就会发现,抑郁症不同于别的精神疾病。抑郁症是一个在大脑中缓慢移动的动机黑洞,它慢慢扩大,逐渐吞噬掉患者的所有动力,让患者持续的情绪低落,对原本热衷的事物逐渐失去兴趣,开始否定自己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直到缺席自己的人生。
抑郁之所以常被误解,或许正因为它不像其他身体疾病那样直观可见。然而,我们无法否认它对个人生存意志的深远影响。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以承受抑郁症的沉重负担,那么作为青少年的他们,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痛苦呢?
当家长对青少年抑郁持有怀疑时,不妨先采取行动: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只有当家长真正理解和接纳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存在时,孩子才有可能走向改变,才有可能被引导认识到——“面对痛苦”,极端行为绝不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