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的躁狂期像一场“虚假繁荣”——精力旺盛、思维奔逸、情绪高涨,甚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这种“好”背后,藏着危险的陷阱:当情绪从巅峰骤然跌落,或行为失控带来后果时,那种对自我的否定与羞耻,往往比躁狂本身更摧毁一个人。
1
躁狂期的大脑像被按了“加速键”:说话停不下来、计划一堆却无法完成、冲动消费或冒险行为(如飙车、滥用药物)。表面看是“充满活力”,实则是情绪调节系统彻底失衡——多巴胺过度分泌,让人误以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
2
但这种状态不可持续:身体会因过度消耗而崩溃(失眠、心悸、暴食或厌食),情绪也会在几天到几周内急转直下,跌入抑郁的深渊。可怕的是,躁狂期的“无所不能”会成为后续自我攻击的武器——“我怎么这么蠢,当时怎么会做出那种事?”
3
躁狂期的行为常伴随“无意识性”:你可能在兴奋时答应别人无法完成的事,或在冲动下伤害亲密的人,甚至因危险行为受伤。但当情绪平复,大脑恢复理性,这些记忆会变成锋利的刀片——你会反复回放每一个“失控瞬间”,用“愚蠢”“疯狂”“不可原谅”定义自己。
4
这种自我审判比躁狂更持久:它会在抑郁期加剧绝望(“我连情绪都控制不了,活着有什么意义”),也会在下次躁狂来临前制造恐惧(“我不能再这样,但根本停不下来”)。双相患者常陷入“躁狂-失控-自责-抑郁-再次躁狂”的恶性循环,而“自我审判”是其中锋利的齿轮。
双相障碍的躁狂期无法彻底避免,但可以减少它对自我的伤害:
提前预警:记录情绪波动规律(如压力、睡眠不足、药物变化等诱因),在躁狂苗头出现时及时求助医生调整治疗;
建立“安全网”:提前告知信任的人你的状态(如“我近期可能说话太快,帮我提醒我冷静”),用外部约束减少冲动行为;
停止自我攻击:当失控发生时,试着对自己说“这不是我的错,是疾病在发作”。你的价值不取决于能否控制情绪,而取决于你愿意面对疾病的勇气。
康复的路上,重要的是学会和疾病共处:允许自己躁狂时“不完美”,也允许自己平复后“不责备”。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能坚持治疗、能面对反复、能在失控后依然选择活下去,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