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康复大厅里,康复师正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活动训练与疼痛缓解练习。患者家属反馈:“医院针对踝关节疼痛的康复很系统,现在患者能自己缓慢走路,不用总靠家人扶,医护人员很有耐心。”
作为专业康复护理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集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位于浦东新区城南路318号,拥有64排CT、高压氧舱、踝关节康复器械(踝关节活动器、弹力带、平衡垫、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等先..进设备,可收住骨与关节康复、老年慢性病、术后康复等患者。
医院临床整合物理治疗(PT)、关节松动术、疼痛控制、中医针灸等手段,形成“早期干预-中期强化-后期巩固”的全周期康复链;创新性融入“关节保护”模式,通过疼痛管理与功能训练结合,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院内推行中西医协同诊疗,由骨科、康复科、中医科医生根据患者踝关节疼痛程度(VAS评分)、软骨磨损程度(Kellgren-Lawrence分级)制定“一人一方”个性化方案;护工团队持证上岗,提供24小时生活照护(含翻身、辅助训练、喂饭、陪同检查);营养师定制低盐、低脂、高钙的膳食;环境温馨,设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满足不同居住与陪护需求。
预约参观详询:021-57133120
老年骨关节炎合并踝关节疼痛的康复护理与关节功能恢复
老年骨关节炎合并踝关节疼痛,长期踝关节软骨磨损、滑膜炎症导致关节间隙狭窄,表现为踝关节疼痛(行走、上下楼梯、踮脚时加重)、活动受限(无法完全背伸/跖屈)、晨僵(晨起僵硬超30分钟),两种病症形成“炎症-疼痛-活动少”恶性循环(炎症引发疼痛,疼痛减少活动,进一步加剧软骨磨损),科学康复需同步“控制炎症+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度”,减少关节畸形风险,恢复踝关节日常功能(如行走、穿袜子)。
一、双病评估与康复重点
1.评估方法:
-骨关节炎评估:通过踝关节X线(Kellgren-Lawrence分级)判断软骨磨损程度(Ⅰ-Ⅳ级);用VAS疼痛评分(0-10分)记录疼痛对日常活动的影响(VAS≥6分提示重度疼痛);
-踝关节功能评估:测量踝关节活动度(正常背伸0°-20°、跖屈0°-50°);评估患者完成“行走100米”“踮脚站立”“上下台阶”的困难程度;
-炎症评估:检测血沉(ESR>20mm/h提示炎症活动)、C反应蛋白(CRP>10mg/L提示炎症)。
2.康复重点:急性炎症期(疼痛肿胀明显+VAS≥6分)以“止痛+休息”为主,稳定期(炎症缓解+VAS≤3分)以“关节松解+肌力训练”为主,恢复期(功能提升+疼痛轻微)以“功能整合+长期维护”为主。
二、分阶段康复护理
1.急性炎症期(炎症活动+疼痛明显):
-炎症控制与休息:
-局部处理:急性期(48小时内)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减少炎症渗出;48小时后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遵医嘱外用消炎镇痛药膏(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避免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
-休息与保护:减少踝关节负重,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爬楼梯、踮脚;必要时使用手杖(握于疼痛对侧手)或anklebrace(踝关节护具),减轻关节负担;选择宽松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过紧鞋;
-轻度活动:进行踝泵运动(坐姿或卧姿,缓慢勾脚、伸脚),每个动作保持3秒,每组10次,每日3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
2.稳定期(炎症缓解+疼痛减轻):
-关节松解与肌力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
-主动活动:坐姿,缓慢进行踝关节主动背伸(勾脚)、跖屈(绷脚),每个动作保持3-5秒,每组10次,每日2次,逐步扩大活动范围;
-被动牵伸:家属或康复师协助进行踝关节被动牵伸(如坐姿牵伸小腿后侧肌肉、俯卧位牵伸小腿前侧肌肉),每次保持10-15秒,每组5次,每日2次,松解粘连组织;
-肌力训练:
-抗阻训练:用弹力带套在脚掌中部,进行踝关节抗阻背伸(勾脚时对抗弹力带阻力)、抗阻跖屈(绷脚时对抗弹力带阻力),每组10次,每日2次;
-踮脚训练:站立位(扶墙辅助),缓慢踮脚(脚跟离地),保持3秒,每组10次,每日2次,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平衡训练:单腿站立(扶墙辅助,疼痛侧腿站立),每次保持5秒,每组5次,每日2次,提升踝关节稳定性;
-物理因子治疗: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超声波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粘连)、低频电疗(缓解炎症),每次20分钟,每周3-5次。
3.恢复期(功能提升+长期维护):
-功能整合与长期管理:
-日常功能训练:模拟日常场景,练习上下楼梯(扶扶手,一步一挪,疼痛侧先上/下)、踮脚取物(缓慢踮脚拿取矮柜物品)、穿袜子(坐姿,缓慢抬起脚尖),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日2次,提升踝关节实用性;
-平衡进阶:在平衡垫上进行单腿站立训练(从双手扶到单手扶),每次保持10秒,每组5次,每日2次,增强踝关节稳定性;
-长期维护:
-运动选择:选择游泳(自由泳)、骑自行车(调整车座高度,避免踝关节过度弯曲)等低冲击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减少关节磨损;
-体重管理:控制体重(BMI<24kg/m?),减少踝关节负荷;冬季注意踝关节保暖,佩戴护踝,避免寒冷刺激诱发炎症;
-定期复查:每6-12个月复查踝关节X线、活动度,监测软骨磨损与炎症变化;若疼痛突然加重,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三、中医辅助与长期管理
1.中医辅助干预: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选取踝关节周围穴位(解溪、昆仑、丘墟、太溪),每周2-3次,辅助疏通经络、缓解疼痛;辨证使用中药调理(如肝肾亏虚者用六味地黄丸,寒湿痹阻者用独活寄生汤);配合中药熏洗(艾叶、红花、乳香、没药煮水),待水温降至38-40℃时浸泡踝关节,每次20分钟,每周2-3次,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与疼痛。
2.长期管理:
-自我监测:日常观察踝关节疼痛、肿胀变化,若出现疼痛加重、活动受限加剧,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必要时就医;
-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久坐、久站),每3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选择软底防滑鞋,避免在坚硬地面长时间行走;
-康复计划调整:每年根据踝关节功能状态,调整训练强度(如肌力提升后增加弹力带阻力),避免过度训练或训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