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癌诊疗领域,国内多家三甲医院配备了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PET-MR多模态影像系统和质子重离子治疗装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拥有华南肺癌AI辅助诊断平台,广东省人民医院配备有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系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成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引进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设备,上海胸科医院则建立了肺癌冷冻消融治疗中心。这些设备的配置显著提升了早期肺癌检出率和晚期患者生存质量。
1.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该中心肺癌科年手术量超2500例,开展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下射频消融术,联合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了EGFR-T790M耐药突变检测技术。配备有6台直线加速器和1台CyberKnife立体定向放疗系统。
2.广东省人民医院
肺科医院拥有国内肺癌单病种多学科诊疗中心,开展术中荧光胸腔镜定位手术。2022年完成达芬奇机器人肺癌手术412例,微创手术占比达91%。其自主研发的循环肿瘤DNA检测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
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胸部肿瘤科配备有256排螺旋CT和3.0T磁共振,开展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近三年参与制定国际肺癌TNM分期标准,建成华东地区规模大的肺癌生物样本库。
4.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国家癌症中心胸外科年接诊肺癌患者1.2万人次,拥有4间杂交手术室。首创"三明治"式放疗联合靶向治疗方案,晚期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至38.6个月。
5.上海市胸科医院
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开展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联合ROSE快速现场评价技术,早期肺癌诊断准确率达96.5%。2023年建成肺癌全病程管理智能随访系统,实现动态评估。
这些医疗机构均建立了从筛查、诊断到综合治疗的全程管理体系,其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华南地区肺癌诊疗领域处于地位。设备配置方面,质子治疗系统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上海市胸科医院的术中放疗设备覆盖了98%的肺癌术式需求。科研转化能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近五年牵头16项肺癌领域国家重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