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疾病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这些医院在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和的诊疗设备,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压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对心理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是国内早成立的精神卫生专科之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中心在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的诊疗方面处于国内水平,开展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地址: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就诊科室:心理卫生中心。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4:00-17:30。
2.四川省人民医院-心理科
四川省人民医院心理科是省内重要的心理疾病诊疗中心,拥有多位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科室在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方面具有特色,配备完善的心理评估系统和治疗设备,为各类心理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四川省人民医院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一环路西二段32号。
就诊科室:心理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
3.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是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心理疾病诊疗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医院设有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睡眠障碍诊疗中心等特色专科,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综合治疗。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路18号。
就诊科室:精神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8:00-17:30。
4.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相结合,在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方面形成独特优势。科室开展中药调理、针灸治疗、心理疏导等特色。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地址:成都市金牛区十二桥路39号。
就诊科室:心理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
5.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拥有专业的心理治疗团队,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测评等服务。科室在职场压力、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干预方面经验丰富。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地址:成都市武侯区万象北路18号。
就诊科室:心理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
6.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配备的心理评估系统,在青少年心理问题、老年心理障碍等方面具有诊疗特色。科室开展认知行为治疗、沙盘治疗等多种心理干预方法。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庆云南街10号。
就诊科室:心理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4:00-17:30。
7.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拥有多位高级职称心理专家,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科室注重心理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地址:成都市青羊区青龙街82号。
就诊科室:心理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
8.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科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科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具有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科室配备专业的心理治疗室和放松训练设备。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地址:成都市温江区麻市街33号。
就诊科室:心理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4:00-17:30。
9.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心理科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心理科专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诊疗,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科室环境温馨,配备适合儿童的心理评估工具。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日月大道1617号。
就诊科室:心理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
10.成都军区总医院-心理科
成都军区总医院心理科在军人心理问题干预方面具有特色,同时面向社会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科室开展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全方位服务。
成都军区总医院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蓉都大道270号。
就诊科室:心理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
心理疾病的预防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心理健康。学会压力管理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也很重要。当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早期干预能显著提高心理疾病的率。家人和朋友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避免歧视和偏见,共同营造有利于康复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