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年轻人都曾向我咨询这样的一个问题:一旦与其他人说话就会紧张地手抖、脸红,恨不得可以马上逃得远远的。——这些表现可以归结为日益普遍的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患者畏惧于参加集体活动,会刻意地回避社交...长期以往,他们往往就会成为周围人视作为"不合群"、"孤僻"的异类,这无疑会给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巨大的困扰!
许多患者也因此急切地想要走出社交恐惧症!
根据临床治疗的经验显示:一般来说如果当孩子在小时候的成长过程当中胆子比较小,在中医心理学中就被称为"胆气不足"。
继而导致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的话,在长大后就容易表现出社交恐惧的现象。
导致孩子胆气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因素组成的,比如说孩子的性格使然;或是父母双亲对他的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或是家庭暴力的影响...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孩子表现出胆怯。
表面上来看,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仅仅只是因为孩子表现得较为内向”。
然而实际上,孩子的胆怯可能发展为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人际交往能力。
在现代生活当中,社交恐惧症变得越发常见,其诱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多数孩子作为家中的独生子,被父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过度溺爱...使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乐群性较低。
在长大以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直到大学的教育中,孩子都保持着比较单纯的人际关系。
而一旦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群之后,此时由于他的胆子较小、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社交恐惧就容易爆发。
一方面是需要"防",就是要求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当中要尽量地将他放到同龄人群体当中,以此来锻炼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我们常会看到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允许孩子与同学过多交往、不准孩子去朋友家里玩。
这一行为其实就将间接地导致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不完善,长大孩子往往也无法跟复杂的社会接触。
几年前,在浙江台州曾发生了一起令我印象深刻的绑架案,被绑架的小女孩就表现出了极强的交际能力:
被绑架了后她的处境理应非常危险,但是没想到女孩通过与绑匪周旋、交谈,还把绑匪逗得比较高兴。终绑匪良心发现,还给了小女孩500块钱,把她放走让她回去了。
小女孩之所以能够在负面、危机状态下还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与其从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则需要"引",有些成年人意识到了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但往往将其视作为单纯地"内向",没有积极地面对与处理,任由情况的发展与恶化。
此时,就应该逐步地进行引导:从小范围再到大范围、从与熟悉的人交谈再到认识更多陌生人、从交一两个朋友再到交更多的朋友...
通过逐步地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与环境,逐步完善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能力。
明白什么时候要拿得起、什么时候可以放得下;在不同的时候对待不同的人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去交往。
社交恐惧症如同一个巨大的牢笼,为深陷其中的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更会导致其不断地加重。对于社交恐惧症,一定要早发现,积极配合心理疏导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