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使儿童医院专家科普孩子患有抽动症,如何降低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孩子眨眼、吸鼻子、清嗓子、扭头……面对这些抽动症的常见表现,不少家长会担心:这样会不会被人笑?带着会很难看?孩子会不会因此而自卑?甚至有些家长带孩子就医都会担心就医是否影响孩子……
另外,有一种情况,即便孩子确诊有抽动症,但是对孩子的学习、活动等没有太大影响,医生也不建议药物治疗,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放任不管吗?好像做不到;要管嘛,都说不要总是给压力,要放松,那么怎样给予心理支持和干预呢?
一、帮助孩子树立对抽动症状的正确认识
我们通常可以这样和孩子说:“你现在总是眨眼/清嗓子……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是个疾病。这个病需要定期去看医生,还需要调整一些日常的生活习惯,才能快一点好起来。”清晰的界定、了解和说明,树立正确的认识,有时候就已经给了他们很好的支持以及应对外界的基本能力。例如,曾经有过抽动的孩子,他们会遇到同学模仿抽动的症状、把抽动的症状当作好玩的游戏,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应对同学的“小作弄”——我爸爸妈妈说了,我这是抽动症,是生病了,需要看医生的!
二、家庭的合理期待与调整
很多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难免着急,总是希望第一时间就能消除所有症状。但是,既然抽动症也是一个疾病,那么也跟很多疾病一样,需要有个调整和缓解的过程。
1.了解抽动症的自然病程和特点
抽动症大多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5-10岁多见,病情通常在10-12岁较为严重。抽动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经过长时间自然缓解。研究发现,16岁后只有18%仍然有轻度的抽动症状。也就是说,抽动症是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缓解的、能够期待观察的疾病。
中重度的抽动症,或因为抽动表现影响孩子参与各种活动,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而随着时间推移,药物治疗也可能不再是必要的治疗。
2.了解抽动症的影响因素
抽动症常常容易因为疲劳、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加重。约有半数以上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合并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等共患病。共患病给治疗和管理带来更多困难的、复杂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和孩子进行相关的心理行为筛查评估。“解压、放松”的前提是: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调整教养目标和养育方式,才能合理地“放松”和学习处理、应对压力背后的问题,从而稳定情绪、减轻压力、改善适应和学习能力。
3.减少关注、避免强化
当孩子患有抽动症时,尤其是表现为挤眉弄眼、扭脖子这些动作的时候,常常容易被认为是“坏习惯”,于是孩子会被反复提醒“你看你...”,“不要...”、“我们一起克服这个坏习惯”……有些时候,孩子自己是不知道“做动作的”,反复的提醒就像强化了这个行为,反而可能出现得更频繁。
所以说,抽动症不是坏习惯,除了考虑是否用药外,还需要家庭、学校和孩子个人多方面、多层次的评估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