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中西医辨证施治痛风,对于高尿酸血症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等不同发病期的痛风 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中重度、难治性痛风、不明原因发热以及痛风石的康复治疗颇有研究,有效康复众多反复治疗无效的痛风患者。
痛风:被忽视的“健康杀手”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夜里,突然被一阵剧痛惊醒,脚部某个关节仿佛被千万根针扎着,又热又肿,稍微一动就疼痛难忍。这种疼痛如此剧烈,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绝症。其实,这很可能就是痛风发作。
痛风,这个曾经被认为是“富贵病”的健康问题,如今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据统计,我国痛风患者已超过8000万人,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每10个人中就可能有1人是痛风潜在患者。而且,痛风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准确区分痛风发作,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痛风发作的典型症状
疼痛:难以忍受的剧痛
痛风发作时的疼痛堪称“疼痛之王”,其程度之剧烈,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患者常常形容那种疼痛如同被刀割、被火烧,又像是无数根针同时扎在关节上,让人痛不欲生。这种疼痛往往在夜间或清晨突然发作,许多患者会在睡梦中被疼醒,且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高峰,数小时内关节疼痛难忍,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痛风疼痛的发作部位通常比较典型,比较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大脚趾与脚掌连接的部位,据统计,超过50%的首次痛风发作都发生在此处。这是因为该关节处于人体的末端,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体温也略低,有利于尿酸盐结晶的沉积。除了第一跖趾关节,痛风还可能累及足背、足跟、踝关节、膝关节、手指关节等部位,随着病情的发展,发作部位可能会逐渐增多,疼痛范围也会扩大。
与其他关节疼痛相比,痛风的疼痛具有明显的特点。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多为对称性,常累及多个小关节,疼痛一般是逐渐加重,伴有晨僵现象,持续时间较长;而骨关节炎的疼痛则多与关节活动有关,休息后可缓解,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一般不会在夜间突然发作并达到剧痛程度。
红肿热:关节的“异常反应”
在痛风发作时,除了难以忍受的疼痛,关节还会出现明显的红肿和发热现象。受累关节会迅速变得红肿,皮肤颜色发红,就像熟透的番茄一样,肿胀明显,关节周围组织也会出现水肿,使得关节看起来比正常时大了一圈。用手触摸红肿的关节,会感觉到皮肤温度明显升高,如同发烧时的皮肤温度,甚至有些烫手。
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引发了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当尿酸盐结晶被免疫系统识别后,会激活炎症细胞,释放出一系列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导致局部血管扩张,血液流量增加,从而引起关节红肿、发热;同时,炎症介质还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信号,导致疼痛加剧。
关节红肿、发热的症状与其他一些疾病也有相似之处,需要进行仔细鉴别。比如,丹毒是一种皮肤细菌感染性疾病,也会出现皮肤红肿、发热、疼痛的症状,但丹毒一般边界清楚,常伴有全身发热、寒战等症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会明显升高;蜂窝织炎同样是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感染,红肿范围更广,边界不清,也伴有发热、疼痛等症状。而痛风发作时,血尿酸水平通常会明显升高,关节超声或双能CT检查可发现尿酸盐结晶,这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重要依据。
功能受限:行动受阻
由于关节的疼痛、红肿和发热,痛风发作时会导致关节功能严重受限,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简单的行走、站立、握拳、屈伸关节等动作都可能变得异常艰难,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行走,一瘸一拐,甚至需要依靠拐杖或轮椅才能移动;手部关节受累时,连拿筷子、握笔、扣纽扣等细微动作都难以完成。
与其他导致关节功能受限的疾病相比,痛风引起的关节功能受限具有发作突然、缓解相对较快的特点。例如,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脊柱和骶髂关节,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缓解期也会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而痛风如果在急性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通常可在数天至两周内逐渐缓解,关节功能也能基本恢复正常,但如果痛风反复发作,导致关节出现慢性损伤和痛风石形成,也可能会引起关节功能障碍。
易与痛风混淆的情况
关节炎:症状相似需谨慎
在各种关节疾病中,关节炎是一大类常见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它们的症状与痛风发作时的症状有不少相似之处,容易造成混淆。
类风湿关节炎多侵犯小关节,如手指、手腕等,且呈对称性发作,疼痛一般是逐渐加重,伴有晨僵现象,持续时间较长,晨僵时间往往超过1小时,活动后症状可有所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功能会逐渐受限,甚至出现畸形。而痛风虽然也可能累及小关节,但多为单关节发作,起病急骤,疼痛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且疼痛程度更为剧烈,一般无明显晨僵现象,发作间歇期关节可无明显症状。从实验室检查来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指标常呈阳性,而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关节液中可检测到尿酸盐结晶。
骨关节炎则主要是由于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引起的,常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膝关节、髋关节、脊柱等负重关节。其疼痛特点是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一般不会在夜间突然发作并出现剧痛,关节肿胀相对不明显,皮肤温度正常或略升高。与痛风相比,骨关节炎的病情发展相对缓慢,一般不会出现痛风那样的急性炎症反应。通过X线检查,骨关节炎可发现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表现,而痛风在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后期可出现穿凿样骨质破坏。
如果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不要自行盲目判断,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让专业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
扭伤:疼痛的误判
关节扭伤在日常生活中也极为常见,尤其是在运动或意外碰撞时。关节扭伤通常是由于关节突然受到过度的扭转、拉伸或挤压,导致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损伤。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受伤关节局部疼痛、肿胀、淤血,活动时疼痛加剧,严重的扭伤可能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出现关节不稳的情况。
很多人会将关节扭伤与痛风发作混淆,特别是当扭伤部位在足部关节时,因为两者都会出现疼痛和肿胀的症状。但实际上,扭伤和痛风发作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扭伤一般都有明确的外伤史,比如运动时的摔倒、碰撞,或者不小心的崴脚等,而痛风发作通常没有明显的外伤诱因,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发作。从症状表现来看,扭伤后的肿胀和淤血较为明显,皮肤可能会出现青紫斑块;而痛风发作时,关节主要是红肿、发热,皮肤颜色鲜红,一般不会有明显的淤血。此外,扭伤导致的疼痛在受伤后会立即出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缓解;而痛风的疼痛则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加剧,达到剧痛程度。
如果无法准确判断是扭伤还是痛风发作,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先询问受伤经过和症状表现,然后进行体格检查,查看关节的活动度、稳定性以及压痛部位等。必要时,还会进行血尿酸检测、关节超声或X线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对于扭伤,早期的处理原则是休息、冷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和疼痛;而痛风发作则需要根据病情给予抗炎、止痛、降尿酸等治疗。
其他疾病:细节决定判断
除了关节炎和扭伤,还有一些其他疾病的症状也可能与痛风发作相似,需要我们仔细辨别。例如蜂窝织炎,它是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蜂窝织炎的症状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发热,边界不清,严重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由于其局部症状与痛风发作时的关节红肿热痛相似,容易被误诊。
但蜂窝织炎与痛风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蜂窝织炎通常是先有皮肤破损或感染灶,然后炎症逐渐扩散,而痛风发作与皮肤破损无关,主要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的炎症反应。从症状上看,蜂窝织炎的红肿范围更广,边界不清晰,可向周围组织蔓延;而痛风发作主要集中在关节部位,红肿相对局限在关节周围。此外,蜂窝织炎患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会明显升高,而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关节液检查可发现尿酸盐结晶。
还有假性痛风,它也是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与痛风类似,但它是由焦磷酸钙结晶沉积在关节引起的。假性痛风好发于老年人,常见于膝关节、腕关节等大关节,发作时关节疼痛、肿胀、发热,但疼痛程度一般不如痛风剧烈,发作频率相对较低,且与饮食关系不大。通过关节液检查,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焦磷酸钙结晶,而不是尿酸盐结晶,这是鉴别假性痛风和痛风的关键。
科学判断的方法与建议
血尿酸检测:关键指标
血尿酸检测是判断痛风发作的重要依据,在痛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中起着关键作用。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会不断产生尿酸,同时也会通过肾脏等途径将其排出体外,从而维持血尿酸水平的相对稳定。然而,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尿酸水平就会升高,当血尿酸水平超过一定阈值,尿酸盐就会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进而引发痛风发作。
一般来说,正常血尿酸值范围在男性为150-416μmol/L,女性为89-357μmol/L。但需要注意的是,血尿酸水平并不是诊断痛风的唯一标准,因为有些人虽然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但并没有出现痛风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高尿酸血症。而有些痛风患者在发作间歇期,血尿酸水平也可能处于正常范围。不过,当血尿酸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尤其是男性血尿酸值长期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时,患痛风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如果同时出现了关节疼痛、红肿等疑似痛风发作的症状,那么结合血尿酸检测结果,就可以高度怀疑痛风的可能性。
对于有痛风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尿酸检测,以便早期发现高尿酸血症,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痛风的发生。同时,在痛风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以评估治疗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尿酸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减少痛风发作的次数和严重程度。
就医诊断:专业的力量
当出现疑似痛风发作的症状时,如关节突然剧痛、红肿、发热等,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医生凭借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通过多种检查和方法来准确诊断痛风,避免误诊和漏诊,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发作的时间、频率、部位、疼痛程度、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以及是否有痛风家族史、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信息。这些病史信息对于判断病情非常关键,比如,了解患者是否在发病前食用了高嘌呤食物、是否大量饮酒,或者近期是否有过度劳累、外伤等诱因,都有助于医生判断是否为痛风发作。
在体格检查方面,医生会仔细检查受累关节的情况,观察关节的红肿程度、皮肤颜色、温度,触诊关节是否有压痛、肿胀范围,以及关节的活动度是否受限等。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关节的炎症情况和损伤程度。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痛风的重要依据之一,除了前面提到的血尿酸检测外,还可能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肾功能、尿尿酸等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迹象,因为痛风发作时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是炎症指标,痛风发作时它们会明显升高,反映炎症的活跃程度;肾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肾脏功能,因为痛风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尿尿酸检查则有助于判断尿酸的生成和排泄情况,区分尿酸生成过多型和排泄减少型痛风,为治疗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在痛风诊断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关节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关节内的尿酸盐结晶、滑膜增厚、关节积液等病变,对于早期痛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双能CT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尿酸盐结晶的沉积部位和范围,对痛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很大帮助;X线检查虽然在痛风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在慢性期或反复发作者中,可观察到关节面不规则、骨质破坏、穿凿样改变等典型表现,有助于判断关节的损伤程度。
如果通过上述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医生可能会进行关节穿刺,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尿酸盐结晶,这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但由于关节穿刺是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才会考虑。
自我观察与记录:辅助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读者朋友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身体状况,并做好记录,来辅助判断是否为痛风发作,同时也能为医生的诊断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首先,要注意观察症状发作的时间,比如是在夜间还是白天发作,是突然发作还是逐渐加重,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是多久等。很多痛风患者的发作都具有明显的时间特点,常常在夜间睡眠中突然被痛醒,且疼痛在数小时内迅速达到高峰,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逐渐缓解。
症状发作的频率也很重要,记录下两次发作之间的间隔时间,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发作频率是否有增加的趋势。如果发作越来越频繁,说明病情可能在逐渐加重,需要引起重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症状的程度,要留意疼痛的剧烈程度,可以用简单的评分方法来记录,比如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的疼痛,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疼痛的变化情况。同时,还要注意关节红肿、发热的程度,以及关节功能受限的表现,如是否能正常行走、握拳、屈伸关节等,这些细节都能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病情。
除了症状本身,还要关注可能诱发症状发作的因素,比如饮食方面,是否在食用了海鲜、动物内脏、酒类等高嘌呤食物后发作;生活习惯方面,是否在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熬夜后出现症状;其他因素,如是否在受伤、感染、情绪波动后引发痛风发作等。
将这些自我观察到的信息详细记录下来,在就医时提供给医生,医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病情,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更合理的治疗决策。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或者使用手机的备忘录功能,随时记录下相关信息,养成良好的自我观察和记录习惯,这对于痛风的防治非常有帮助。
告别疼痛,正确应对
痛风发作的疼痛是刻骨铭心的,那种突然袭来的剧痛,关节的红肿热以及功能受限,都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同时,它又容易与关节炎、扭伤等情况混淆,这就需要我们从症状细节、发病诱因等多方面进行仔细辨别。血尿酸检测是判断痛风的关键指标,但也不能仅仅依赖这一项,就医诊断时,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以及各种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能为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我们自己平时的自我观察与记录,也能辅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
健康是我们生活的基石,痛风虽然痛苦,但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区分它的发作,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发作的次数和痛苦。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正受到疑似痛风症状的困扰,不要犹豫,及时去医院检查,让专业的医生为你答疑解惑,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远离痛风的威胁,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