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据说,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就象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一般都会对孩子进行批评,希望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一般,孩子对于父母偶尔的批评还是愿意接受的。但是,如果父母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那孩子的心里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他们可能会经历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然后反感讨厌这样的过程。
有些孩子被"逼急"了,还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指责,孩子一旦受到批评,就会有情绪产生。尤其是孩子,他们心思单纯,受到批评时会觉得自己不好,害怕父母不再喜欢自己了,会产生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情绪,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如果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了。我很差劲吗?"孩子的内心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他们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时间久了,反抗心理就会被激发出来。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总是做不好同一件事,再努力也没用。家长因为这件事已经不喜欢、不信任自己了,失去了改正错误的动力,有些孩子对父母的批评表现出麻木、冷漠的态度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更重要的是,家长对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能够真正帮助到孩子。
有的孩子犯错是因为能力不足。举例来说,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他在写作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分不清73和37,知道2加5等于7,却不知道7减5等于几,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空间知觉和思维水平还没发展到这个程度。家长此时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并想办法提升孩子的能力。
有的孩子犯错是态度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不认为自己是错的。比如,有些孩子会在餐厅里到处跑动,大喊大叫,他们只是觉得兴奋和好玩,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干扰以及存在安全隐患。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并给孩子解释清楚原因。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要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真正记住并避免错误行为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