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和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肺癌诊疗水平显著提升。广东省多家三甲医院在肺癌早期筛查、多学科联合诊疗和靶向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深圳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通过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PET-CT等设备,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这些医院在肺癌诊疗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处于国内地位。
1.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该中心胸外科年手术量超过2000例,拥有国内肺癌单病种多学科诊疗团队。2021年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微创手术占比达85%。在EGFR突变检测和靶向治疗领域,参与制定国家卫健委肺癌诊疗规范。临床研究显示,早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92.3%。
2.广东省人民医院
胸外科开展全胸腔镜肺癌术20余年,累计完成手术15000余例。2019年建成华南地区肺癌早筛早诊中心,采用低剂量螺旋CT结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医院牵头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肺癌专项,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呼吸病学国家重点学科单位,钟南山院士团队主导的肺癌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医院建立从筛查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开展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等诊疗技术。临床数据显示,III期肺癌患者综合治疗后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8.6个月。
4.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胸外科拥有3个肺癌专用手术室和华南大规模的层流病房。首创"三维重建规划+术中导航"手术模式,肺段切除比例达63%。医院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27项,在ALK阳性肺癌治疗方面保持与国际同步的诊疗水平。
5.深圳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与胸外科联合开展肺癌多学科诊疗,年收治肺癌患者1800余例。引进华南首台术中放疗系统,开展立体定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新技术。医院建立的肺癌生物样本库已收集5000余例标本,支持多项转化医学研究。2022年数据显示,晚期肺癌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3.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