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肝胆外科领域,广州地区多家三甲医院持续推动胆管癌诊疗技术创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中心2023年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完成华南首例机器人辅助胆管癌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开展荧光导航联合ICG分子影像技术,实现微小病灶定位。广东省人民医院建立胆管癌多学科联合门诊,年手术量突破400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胆管重建手术,成功率提升至92%。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参与制定《中国胆管癌诊疗规范》,其五年生存率数据达到国际水平。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肝胆外科中心配备双源CT和3.0T磁共振,开展术前三维血管重建评估。2022年完成机器人辅助手术83例,其中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术式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日间手术占比提升至35%,平均住院日缩短至7.2天。
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肝胆胰外科拥有数字化手术室系统,开展腹腔镜联合术中超声的切除。近三年累计完成荧光导航手术217例,淋巴结清扫率达98%。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专项"胆管癌分子分型研究",发表SCI论文24篇。
3.广东省人民医院
多学科团队包含12个专业组,建立胆管癌生物样本库。特色技术包括术中放疗联合纳米刀消融,局部控制率提高至89%。2023年引进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系统,实现经自然腔道活检。
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微创外科中心开展单孔腹腔镜胆管癌手术,切口长度控制在3cm内。研发的胆道支架置入导航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支架通畅期延长至14.7个月。年开展ERCP相关诊疗超600例次。
5.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肿瘤外科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建立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体系。立体定向放疗技术使不可切除病例转化手术率达31%。病理科开展循环肿瘤DNA检测,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决策。
各医院均配备专用ICU和快速康复病房,开展日间化疗和靶向治疗。临床数据纳入国家癌症中心监测系统,实现诊疗质量同质化管理。部分医院开通互联网医院复诊通道,提供远程影像评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