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胸骨后疼痛及吞咽困难,可通过抑酸药物、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生活方式调整及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病通常由胃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分泌异常、食管清除能力下降、饮食刺激及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
1、上腹灼痛:
胃酸反流刺激胃黏膜可导致剑突下或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进食后加重,空腹时可能缓解。疼痛可能放射至背部,常被误认为心绞痛。建议完善胃镜检查明确黏膜损伤程度,轻度者可选用铝碳酸镁等黏膜保护剂中和胃酸。
2、反酸嗳气:
胃内容物逆向流动至食管或口腔,产生酸苦味液体反流,伴随频繁打嗝。夜间平卧时症状明显,可能引发咳嗽或窒息感。使用多潘立酮等促动力药可加速胃排空,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有助于减少反流。
3、恶心呕吐:
胃部持续不适感可引发反射性恶心,严重时呕吐胃内容物或胆汁。长期呕吐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必要时静脉补液纠正。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缓解黏膜刺激。
4、胸骨后疼痛:
酸性反流物侵蚀食管下段黏膜引发炎症,表现为胸骨后针刺样痛或压迫感,与体位变化相关。需与心源性胸痛鉴别,持续性疼痛应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硫糖铝混悬液可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
5、吞咽困难:
长期炎症导致食管狭窄时出现进食梗阻感,严重者需内镜下扩张治疗。巴雷特食管等癌前病变需定期胃镜活检监测,必要时行抗反流手术如胃底折叠术。
日常需避免高脂、辛辣及酸性食物,戒烟限酒,餐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超重者减轻体重可降低腹压,宽松衣物减少胃部压迫。睡眠时采用左侧卧位能利用解剖角度减少反流,规律进食七分饱,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消化道出血或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