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三种类型,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为常见。
1、乙型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病毒可长期潜伏于肝脏,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同时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2、丙型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类似。多数患者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但约70%-80%会转为慢性感染。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达拉他韦等可有效清除病毒,率超过90%。
3、丁型肝炎:
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但该病毒为缺陷病毒,需依赖HBV才能复制。感染后病情进展较快,易导致重症肝炎。治疗需同时控制HBV和HDV,常用药物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等。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脂高糖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严格戒酒,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及肝脏超声,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