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耳朵里有耳屎可通过轻柔清洁、滴耳液软化、避免掏挖、观察症状、就医处理等方式解决。耳屎堆积通常由外耳道自洁功能未完善、分泌物过多、不当清洁、耳道狭窄、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
1、轻柔清洁:
使用拧干的温热毛巾擦拭耳廓及外耳道口,避免将棉签等工具伸入耳道。婴幼儿外耳道呈水平位且皮肤娇嫩,强行掏挖可能将耳屎推向深处或损伤鼓膜。若耳屎位于可视范围内且较软,可用婴儿专用圆头镊子夹取。
2、滴耳液软化:
碳酸氢钠滴耳液或橄榄油可软化硬结耳屎,每次滴入1-2滴后保持侧卧姿势5分钟,连续使用3天。软化后的耳屎多可随头部活动自然排出。注意滴耳液需提前温热至接近体温,避免冷刺激引发眩晕。
3、避免掏挖:
耳屎具有抗菌和阻挡异物作用,过度清理反而可能破坏耳道微环境。日常仅需清理溢出耳道的分泌物,若发现耳屎呈深褐色硬块或伴有异味,提示可能存在真菌感染,需停止自行处理。
4、观察症状:
耳屎堵塞可能出现揪耳朵、摇头、抓挠耳部等表现,严重时可影响听力或引发外耳道炎。若宝宝出现哭闹不安、耳周红肿、黄色分泌物或发热,需警惕中耳炎可能,此类情况禁止自行掏耳。
5、就医处理:
对于顽固性耳屎栓塞,耳鼻喉科医生会使用额镜照明下进行专业清理,必要时采用吸引器或生理盐水冲洗。合并感染时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先天性耳道畸形者需评估手术治疗方案。
日常护理中应注意保持耳部干燥,洗澡时可用棉球轻塞外耳道防止进水。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需减少油腻饮食,避免乳汁中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耳屎分泌增多。定期检查宝宝双耳情况,发现异常分泌物或听力反应迟钝时应及时就诊。避免让宝宝躺着吃奶或哭泣,这些行为可能增加分泌物逆流至耳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