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的形成诱因主要有遗传因素、高钠饮食、超重肥胖、长期饮酒、精神紧张、缺乏运动、吸烟、年龄增长、慢性肾病等。
1、遗传因素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均有高血压时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钠离子代谢等途径导致血压调节异常。这类人群需定期监测血压,限制钠盐摄入,保持规律运动。
2、高钠饮食
每日钠盐摄入量超过5克可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和血管外周阻力。腌制食品、加工肉类、酱油等高钠食物长期过量摄入会破坏钠钾平衡,建议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钾离子。
3、超重肥胖
体重指数超过24时,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等物质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同时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减重5%-10%即可显著改善血压,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逐步减轻体重。
4、长期饮酒
酒精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每日饮酒量超过25克乙醇会使高血压风险增加。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好戒酒。
5、精神紧张
长期精神压力会持续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增快、血管收缩。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还会影响睡眠质量,形成恶性循环。可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训练等方式缓解压力。
6、缺乏运动
久坐不动会导致血管弹性下降,每周运动不足150分钟的人群高血压风险增加。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可有效降低血压。
7、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引起血管痉挛和动脉硬化。吸烟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显示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戒烟4周后血压可下降明显。
8、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动脉血管壁胶原纤维增生导致弹性减弱,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上人群应每半年测量血压,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情绪波动。
9、慢性肾病
肾脏疾病会导致水钠排泄障碍和肾素分泌异常,约80%的慢性肾病患者伴有高血压。这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蛋白质和钠盐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
高血压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多吃富含钾离子的香蕉、菠菜等食物。规律进行快走、太极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已确诊患者须遵医嘱长期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