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眼底出血了怎么办?”
在眼科门诊,经常会有患者指着自己发红的眼睛,焦急地前来就诊。医生一看,患者眼白部分确实发红,但这并非威胁视力的眼底出血,而是眼表出血。
两者有什么不同?真正的眼底出血有什么症状?该如何应对?
科普专家
眼表出血:常见却不能忽视的情况
眼表出血,医学上称为结膜下出血。结膜下出血是由于眼睛表面的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在结膜与巩膜之间积聚,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斑块。多数患者不会感到疼痛或瘙痒,但偶尔会有轻微异物感。
常见诱因包括:
剧烈咳嗽、呕吐
揉眼或外伤等原因
高血压或服用抗凝药物
孕期分娩用力
眼表出血看着吓人,多数时候不会直接威胁视力,但处理不好,感染就来了。要是碰上这种情况,别慌,赶紧去专业眼科医疗机构。前48小时冷敷,让渗血少点,后期热敷,促进血液吸收。一般7-14天,那红斑就会从鲜红变成暗红,后黄褐色,自己就消了。
眼底出血:视力的"隐藏杀手",症状得认清!
眼底出血,这可就严重多了。眼底是眼球后部,视网膜的地盘,就像相机底片,要是这儿出血,视力肯定受重创,甚至失明。
眼底出血的症状并不难察觉。当眼前突然出现飘动的黑影,或者感觉视线被遮挡;看东西变得模糊不清,视力明显下降,甚至连阅读都成问题;原本笔直的线条看起来变得弯曲,这些都可能是眼底出血的信号。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更要格外警惕。
5类高危人群请自查: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病程超5年风险激增)
高度近视者(近视>600度)
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人群
有眼底出血家族史
长期使用激素或抗凝药物
眼底出血了怎么办?
眼底出血的成因非常复杂,如果不能准确地判断,就无法实现精zhun的治疗,从而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甚至有失明的风险。
因此一旦怀疑有眼底出血,必须尽快前往专业眼科医疗机构就诊。医生会通过超广角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或血流OCT等详细检查,来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可能的病因。
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不同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出血,可能会采用激光光凝治疗,封闭渗漏的血管,防止进一步出血;对于湿性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可能需要眼内注药,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减少出血;若出血量大且长时间不吸收,还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积血。
值得注意的是,眼内注药需要多次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诊。然而不少患者未能坚持或忘记复诊,导致病情恶化。湖北爱尔眼科医院成立眼内注药中心,不仅优化全流程诊疗服务,一站式解决眼底病患者的就诊难题,也通过建立一对一眼健康档案、定期复查提示、复注提醒及协助预约等,让复查复诊预约更及时,守护好患者眼健康。
做好这些,及早预防眼底出血
1、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建议糖尿病患者确诊后立即检查眼底,此后每半年检查一次眼底,如果已经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
2、高度近视人群:避免蹦极、跳水等剧烈运动,减少视网膜受到冲击的风险。同时,每半年接受一次眼底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3、所有人:日常多摄入菠菜、蓝莓等富含叶黄素的食物,为眼睛补充营养;用眼时遵循“20-20-20”法则,即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40岁后每年做一次眼底筛查,及时发现眼底疾病,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