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化疗后可能出现多种,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炎、周围神经病变等。化疗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1、恶心呕吐
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黏膜或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化学感受区引发恶心呕吐。顺铂、环磷酰胺等药物更易导致该反应。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盐酸帕洛诺司琼胶囊等止吐药,配合少食多餐、避免油腻食物。症状严重时需静脉补液防止电解质紊乱。
2、脱发
化疗药物破坏毛囊生发细胞导致暂时性脱发,常见于使用紫杉醇、多柔比星等药物后。通常在治疗结束后2-3个月再生,期间可选择柔软发刷、温和洗发产品,佩戴冰帽可能减轻症状。脱发不会影响治果,可提前准备假发或头巾。
3、骨髓抑制
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化疗后7-14天。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提升白细胞,严重贫血需输血治疗。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避免感染,注意口腔清洁,防止磕碰出血。骨髓功能一般在化疗间歇期逐渐恢复。
4、口腔黏膜炎
化疗导致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出现疼痛性溃疡。可用康复新液含漱、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促进愈合。保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严重时需静脉营养支持,预防真菌感染。
5、周围神经病变
奥沙利铂、长春新碱等药物可能引起手脚麻木、刺痛感。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可营养神经,避免接触冷刺激。症状多为可逆性,但恢复较慢。日常需防跌倒,穿防滑鞋,使用扶手辅助行走。
化疗期间需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蛋奶,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根据体力状况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所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出现发热、严重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多数在治疗结束后会逐渐缓解,治疗期间可通过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