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肌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和细小病毒B19等引起。这些病毒通过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或触发免疫反应导致心肌炎症,常见于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后。
1、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B组是小儿心肌炎常见的病原体,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心悸、乏力等心肌受累表现。治疗需卧床休息,重症需使用免疫球蛋白注射液或干扰素α2b注射液辅助控制炎症。
2、腺病毒
腺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除引起呼吸道症状外,还可通过血液播散至心肌。临床可见咳嗽伴气促、心率增快等症状。确诊需结合心肌酶谱检查,治疗可选用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抗病毒,辅以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
3、流感病毒
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在流行季节可能并发心肌炎,患儿多有高热、肌痛等典型流感症状。心肌受累时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建议早期使用奥司他韦颗粒抗病毒,心肌损伤时加用辅酶Q10胶囊改善能量代谢。
4、EB病毒
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能累及心脏,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心前区不适。实验室检查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治疗需限制活动,严重病例可使用阿昔洛韦片联合甲泼尼龙片控制炎症反应。
5、细小病毒B19
该病毒多引起传染性红斑,少数患儿会出现心肌炎合并贫血。特征性表现为面颊部蝶形红斑后出现胸闷症状。治疗以支持为主,贫血严重时可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心肌水肿明显时需短期使用呋塞米注射液。
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在病毒感染后是否出现面色苍白、拒食、呼吸急促等表现。急性期应严格卧床,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3-6个月。饮食宜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草莓等水果。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评估恢复情况,避免遗留扩张型心肌病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