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坏疽主要表现为足部皮肤发黑、溃烂、疼痛、感觉异常及脓性分泌物渗出等症状。糖尿病足坏疽通常由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及外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清创处理、抗感染治疗、血管重建手术、血糖管理及局部护理等方式干预。
1、皮肤发黑
糖尿病足坏疽早期可能出现足部皮肤颜色变深或局部发黑,主要由于组织缺血坏死导致。患者常伴有皮肤温度降低、毛发脱落等表现。需通过下肢血管超声评估血供情况,并严格控制血糖。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胰岛素注射液、阿卡波糖片或二甲双胍缓释片等药物控制血糖,同时配合局部清创处理。
2、组织溃烂
足部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或深部组织暴露是典型表现,多发生于足底或足趾受压部位。溃烂面可能伴有恶臭,与厌氧菌感染有关。治疗需清创并联合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或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日常需避免负重,使用减压鞋垫保护创面。
3、剧烈疼痛
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刺痛或灼烧样疼痛,可能与神经病变合并感染有关。疼痛常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除控制感染外,可遵医嘱使用加巴喷丁胶囊、普瑞巴林胶囊等神经痛治疗药物。疼痛区域需避免摩擦,保持清洁干燥。
4、感觉异常
足部麻木、蚁走感或触觉减退提示周围神经受损,患者可能无法感知外伤或温度变化,增加坏疽风险。需定期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加强足部防护。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硫辛酸胶囊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
5、脓性渗出
创面出现黄色或绿色脓液表明存在细菌感染,严重时可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需进行细菌培养指导抗生素选择,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莫西沙星片等。局部需每日消毒换药,必要时行负压引流治疗。
糖尿病足坏疽患者需每日检查双足,避免赤脚行走;选择透气棉袜及合脚软底鞋;严格控制血糖及血压;戒烟以改善血液循环;出现皮肤破损立即就医。建议每三个月进行下肢血管和神经功能评估,早期发现病变可显著降低截肢风险。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类,促进创面愈合,同时限制高糖高脂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