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间血糖升高可能由胰岛素抵抗增强、胎盘激素分泌异常、遗传因素、饮食结构失衡、超重或肥胖等原因引起。妊娠期血糖升高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增长异常等症状,需通过血糖监测、医学营养治疗等方式干预。
1、胰岛素抵抗增强
妊娠中后期胎盘分泌的雌激素、孕酮等激素会拮抗胰岛素作用,导致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率下降。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胰岛素抵抗,可通过分餐制、低升糖指数饮食等医学营养治疗调节。若空腹血糖超过5.1毫摩尔每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8.5毫摩尔每升,需考虑妊娠期糖尿病可能。
2、胎盘激素分泌异常
胎盘泌乳素、人胎盘生乳素等激素的过度分泌会加速脂肪分解并促进肝糖原输出,进而加重高血糖状态。这类激素水平异常可能与胎盘功能亢进有关,临床需结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评估血糖波动情况。对于餐后血糖控制不佳者,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或地特胰岛素注射液进行控糖。
3、遗传因素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更易出现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尤其直系亲属中存在2型糖尿病患者时风险显著增加。这类人群应在孕早期进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必要时重复检测。日常需严格限制精制糖摄入,优先选择全谷物、绿叶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4、饮食结构失衡
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会导致短期血糖负荷过重,长期可能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建议将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的40%-50%,分配至3次主餐和2-3次加餐。可选用血糖生成指数低于55的食物如燕麦片、鹰嘴豆等作为主食来源。
5、超重或肥胖
孕前体重指数超过24会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对于孕前超重者,妊娠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7-11.5公斤范围内,避免单日能量摄入超过2000千卡。规律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糖水平。
妊娠期血糖管理需贯穿整个孕期,建议每周至少监测1次空腹及餐后血糖,定期进行胎儿超声评估。饮食上优先选择清蒸、炖煮等低油烹饪方式,每日摄入500克非淀粉类蔬菜。运动可选择餐后30分钟进行20-30分钟步行,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仍无法使血糖达标,应及时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启动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