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时常会遇到因孩子自残、流露自杀想法而崩溃求助的家长。不少家长会将这种行为误解为“叛逆”“矫情”,甚至批评指责,反而让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绝境。事实上,青少年自残、自杀绝非“闹脾气”,而是他们在承受难以承受的心理痛苦时,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家长的应对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与后续恢复。
若发现孩子自残(如用刀划手臂、撞墙等),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呵斥或打骂。立即用干净纱布、棉签按压伤口止血,较浅伤口可用生理盐水清洁后涂抹碘伏,深伤口或出血不止时,需及时就医处理,避免感染或更严重后果。若孩子明确表达自杀想法(如“活着没意义”“想消失”),或藏有刀具、药物等危险物品,要第一时间移除危险物品,全程温和陪伴,切勿让孩子独处——此时孩子的心理防线极脆弱,独处可能加剧风险。
与孩子沟通的核心是“共情”而非“说教”。不要说“你别傻了”“你对得起我们吗”这类否定性话语,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可以试着说:“妈妈/爸爸看到你这样,心里特别疼,你一定很难受吧?愿意和我说说吗?”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哪怕内容听起来“极端”,也不要打断或反驳,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接纳的,而非被评判的。
重要的是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可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的精神心理科,医生会通过心理测评、与孩子及家长的沟通,评估心理危机程度,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常见的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孩子调整负面思维)、家庭治疗(改善亲子沟通模式),若症状较严重,可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需注意,所有治疗均需遵医嘱,不可自行中断或调整。
家长也需关注自身情绪,焦虑、自责、恐慌都是正常反应,但过度负面情绪可能传递给孩子。可通过与亲友倾诉、短暂放松(如散步、深呼吸)调节状态,只有家长保持稳定,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
青少年心理危机是可干预的,只要家长及时识别信号、用正确方式回应,并尽早寻求专业帮助,大多数孩子都能逐渐走出心理阴霾,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