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痛风或跟腱炎需结合疼痛特征、发作诱因及伴随症状综合评估。痛风多表现为第一跖趾关节突发红肿热痛,常与高嘌呤饮食相关;跟腱炎则以跟腱局部压痛、活动受限为主,多见于运动损伤或慢性劳损。
1、疼痛部位
痛风典型发作集中于下肢远端关节,约70%首次发作位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关节。跟腱炎疼痛集中于足跟上方2-6厘米处跟腱走行区,可能伴随晨起僵硬感,上楼梯或踮脚时加重。两者均可出现单侧发病特征,但痛风更易呈现游走性多关节受累。
2、发作特点
痛风急性发作常于夜间或清晨突发,12-24小时内达疼痛高峰,皮肤呈紫红色伴明显皮温升高,触碰床单即诱发剧痛。跟腱炎多为渐进性疼痛,运动后加重休息缓解,慢性期可能触及跟腱增粗或结节,通常无皮肤颜色改变。
3、诱发因素
痛风发作与啤酒、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饮食直接相关,部分患者合并肥胖、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跟腱炎常见于篮球、跑步等反复蹬地运动者,或突然增加运动强度的健身人群,鞋跟过硬、扁平足等力学因素也可诱发。
4、伴随症状
痛风急性期可能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慢性期可见耳廓、肘部皮下痛风石。跟腱炎严重时可出现局部摩擦音、肌腱部分断裂导致的突发无力感,但通常无全身症状。两者均可因长期未规范治疗导致关节功能受损。
5、诊断方法
痛风确诊需关节液检出尿酸钠结晶或双能CT显示尿酸盐沉积,血尿酸升高但特异性有限。跟腱炎通过超声可见肌腱水肿增粗,MRI能清晰显示肌腱变性程度。X线对痛风晚期骨质破坏有诊断价值,但对早期跟腱炎敏感性低。
建议出现关节肿痛时记录发作特点、持续时间及诱发事件,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痛风患者需限制高嘌呤饮食并监测血尿酸,跟腱炎患者应调整运动方式并使用足跟垫减轻负荷。两者均需尽早就诊风湿免疫科或运动医学科,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日常注意保持合理体重,避免关节过度负荷,急性期可冰敷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