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陷入情绪低落,还出现自残行为,本质是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式释放痛苦,只能通过伤害自己获得短暂缓解。此时家长需先筑牢防线,若家庭干预难以见效,成都棕南医院心理科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专属诊疗方案,能帮孩子走出情绪泥潭,停止自残行为。
首先,必须第一时间阻断自残风险,避免伤害升级。家长要冷静处理,先检查孩子是否有伤口,若有需立即用碘伏消毒、妥善包扎,严重时及时送医处理伤口;随后清理家中危险物品,将刀片、剪刀、玻璃制品等收纳在孩子接触不到的上锁抽屉,药品也要按需分配,避免孩子过量取用。过程中切忌指责(如“你怎么这么傻”“别装了”),而是蹲下来轻声说“我知道你现在特别难受,伤害自己会疼,我们一起找别的办法好不好”——否定孩子的痛苦只会加剧封闭,接纳情绪才能让孩子愿意靠近。
其次,用“低压力陪伴”缓解孩子的低落情绪。情绪低落时,孩子可能拒绝说话、躲在房间,家长不要强行拉孩子交流,可通过“无声的支持”传递关心:比如把孩子爱吃的零食放在房间门口,留一张写着“我在客厅,需要我就叫我”的纸条;或陪孩子做无需交流的事,如一起拼拼图、看无声动画。待孩子愿意开口时,也别急着给“解决办法”,比如孩子说“觉得自己没用”,不要说“你很棒,别多想”,而是回应“觉得自己没用的时候,肯定特别孤单吧”——先接住情绪,再慢慢引导,才不会让孩子觉得“没人懂我”。
若孩子情绪低落超过2周,自残行为反复出现(如每周多次),或伴随失眠、拒学、食欲骤降,仅靠家庭陪伴难以改善,务必带孩子前往成都棕南医院心理科就诊。该科室在儿童青少年情绪危机干预上经验丰富,会先通过专业评估(结合心理测评、亲子访谈),明确孩子低落和自残背后的原因(如校园压力、家庭矛盾、抑郁倾向);再采用孩子易接受的治疗方式,比如用游戏治疗让孩子在玩耍中释放压抑(如通过玩偶表达“害怕被批评”的心情),用艺术治疗(绘画、黏土)帮孩子外化情绪——相比直白的“谈话治疗”,这些方式能让孩子更轻松地打开心扉。同时,科室还会开展家庭治疗,指导家长调整互动模式,比如教家长如何“倾听”而非“说教”,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预警信号(如突然沉默、躲进房间),从家庭层面为孩子筑牢心理支持。
就诊前,家长可通过医院官网或预约,减少孩子等待时的烦躁;面诊时,可提前整理孩子近期的状态(如自残发生的时间、触发事件),以便医生更快制定方案。记住,孩子的自残不是“故意叛逆”,而是痛苦的求救信号——及时借助成都棕南医院心理科的专业力量,才能帮孩子摆脱情绪困境,重新找回健康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