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治疗三叉神经痛比较好的医院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这些医院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疼痛科领域具备较强的诊疗能力,能为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规范的药物、微创及手术治疗方案。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血管压迫、神经炎症或脱髓鞘病变有关,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功能性神经疾病诊疗领域经验丰富。科室针对三叉神经痛开展药物梯度治疗、射频消融及微血管减压术,拥有高分辨率磁共振辅助诊断系统,可识别神经压迫病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58号。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疼痛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
2.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为华南地区重点学科,每年完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超200例。团队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同时开展经皮球囊压迫术等微创治疗。
广东省人民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106号。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疼痛门诊。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六上午8:00-12:00,下午14:00-17:00。
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疼痛科
南方医院疼痛科是国内较早开展三叉神经痛介入治疗的科室,擅长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和伽马刀治疗。科室配备三维立体定向系统,可实现对半月神经节的定位,有效缓解顽固性疼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838号。
就诊科室:疼痛科、神经内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广医一院神经内科在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综合治疗方面具有特色,采用药物联合神经阻滞的阶梯。科室与放射科协作开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为血管压迫型患者提供明确诊断依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151号。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门诊时间:工作日8:00-12:00,14:30-17:30。
5.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
中山三院神经外科开展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十余年,手术成功率达95%以上。科室创新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减少开颅创伤,同时建立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提供术后康复指导。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00号。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神经内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6.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
广州市一医院疼痛科采用脉冲射频调节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科室配备C型臂X光机等设备,可监控治疗过程,并为高龄患者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盘福路1号。
就诊科室:疼痛科、神经内科。
门诊时间:工作日8:00-12:00,14:30-17:30。
7.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
该院神经外科在肿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诊疗方面经验丰富,通过术中神经导航技术切除压迫神经的肿瘤病灶。对于非肿瘤患者,同样可开展显微血管减压等性手术。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651号。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
8.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该院针灸科运用"通络止痛"针法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尤其适合药物不耐受患者。通过电针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神经传导功能,临床数据显示总超过8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
就诊科室:针灸科、神经内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六全天。
9.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采用中西医结合,开发出"芎芷止痛方"等院内制剂。在规范使用抗癫痫药物的基础上,结合刺络拔罐等外治法,能有效减少疼痛发作频率。
广东省中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德路111号。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针灸科。
门诊时间:工作日8:00-12:00,14:30-17:30。
10.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外科
该院神经外科开展三叉神经痛显微手术治疗,特别在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技术方面具有优势。科室建立术后随访系统,通过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396号。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
三叉神经痛患者日常需避免寒冷刺激、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饮食宜选择软质食物减少咀嚼刺激。急性发作期可采用温毛巾热敷,但需注意水温避免烫伤。规范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微创或手术治疗后需遵医嘱进行面部肌肉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发生。建议建立疼痛日记记录发作特点,为医生调整方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