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痛风是一种主要侵袭手足小关节,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的疾病。然而,当疼痛的焦点转移到身体中轴的骶髂关节时,往往令人困惑与忽视。这种非常规部位的痛风侵袭,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隐藏着特定的生理与病理逻辑。
骶髂关节,作为连接脊柱骨盆的关键承重结构,其活动度虽小,但解剖结构与生理环境却为尿酸盐的沉积提供了潜在条件。首先,该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内部存在滑膜组织。当人体内血尿酸水平持续超标,形成过饱和状态时,尿酸盐结晶便会析出。这些微小的“针状”结晶对机体而言是异物,极易沉积在滑膜、关节软骨及周围软组织。骶髂关节的滑膜一旦成为目标,便会引发局部的急性炎症风暴,导致剧烈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这便是痛风性骶髂关节炎的由来。
其次,相较于四肢末端,骶髂关节部位更深,血运相对不那么湍急。在某些情况下,如局部曾有关节退变、陈旧损伤或存在生物力学异常,可能导致血液循环减缓、组织液pH值改变,从而降低了尿酸盐的溶解度,使其更容易在此处结晶沉积。这解释了为何部分痛风患者会在此“非常规”部位出现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骶髂关节的痛风发作,其症状可能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有相似之处,如夜间加重的下背部、臀部深处疼痛和晨僵感。这使得准确鉴别变得至关重要,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血尿酸检测、影像学检查(如CT能更清晰地显示关节面的尿酸盐侵蚀和骨质破坏)来进行综合判断,避免误诊误治。
面对这一特殊部位的痛风挑战,核心对策依然在于系统性管控。急性期需迅速抗炎镇痛,缓解症状;间歇期及慢性期则必须坚持长期、规范地降尿酸治疗,将血尿酸水平稳定控制在目标值以下(通常低于360μmol/L,若有痛风石则要求更低),从根源上减少尿酸盐池的总量,防止新的结晶形成并促进已沉积晶体的溶解。生活方式的干预,如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与酒精摄入、鼓励多饮水、控制体重等,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广州强直葆髋骨科医院提醒,当出现原因不明的腰骶部、臀部深处疼痛时,尤其是有痛风病史或高尿酸血症的人群,应警惕骶髂关节受累的可能性。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进行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保护关节功能、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