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癌早期通常起源于子宫内膜层,即子宫内壁的上皮组织。子宫内膜癌的发展阶段主要有癌前病变、局限于内膜的早期癌、浸润肌层的进展期癌等。
1、子宫内膜层
子宫内膜是覆盖子宫腔表面的黏膜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和间质组成。早期癌细胞多起源于内膜上皮,表现为局部增厚或息肉样突起。这类病变可能伴随异常子宫出血、绝经后出血等症状。确诊需通过诊断性刮宫获取组织标本,病理检查可见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变。
2、子宫角部
约15%的早期病灶好发于子宫角部近输卵管开口处,该区域内膜腺体密集且血供丰富。病灶常呈局灶性生长,影像学检查可见局部内膜增厚超过5毫米。这类位置特殊的病变容易漏诊,需结合宫腔镜直视下活检提高检出率。
3、子宫下段
靠近宫颈内口的子宫下段也是早期癌好发区域,此处内膜周期性变化不明显,长期激素刺激易导致细胞变异。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宫颈黏液带血丝,阴道超声可见内膜-肌层交界模糊。该部位病变需与宫颈癌鉴别,免疫组化检查ER/PR表达有助于判断起源。
4、息肉基底
子宫内膜息肉基底部的腺体容易发生恶变,特别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早期癌变多局限于息肉蒂部血管周围,常规诊刮可能遗漏病灶。宫腔镜下可见息肉表面血管迂曲紊乱,病理检查可见腺体背靠背排列伴核异型性。
5、腺肌病病灶
合并子宫腺肌病的患者,异位于肌层的内膜组织可能发生癌变。这类病灶早期多位于子宫后壁肌层深处,表现为痛经加重伴CA125轻度升高。MRI检查可见肌层内异常信号灶,确诊需通过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
建议45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尤其存在肥胖、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者。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时应及时就诊,通过阴道超声、宫腔镜等检查评估内膜状况。保持规律运动和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避免长期单一雌激素刺激。确诊患者需遵医嘱进行手术分期或放疗化疗等规范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