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复查主要包括肝功能检查、乙肝病毒DNA检测、乙肝五项定量、肝脏影像学检查和血常规检查。复查的目的是评估治果、监测药物以及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1、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是乙肝抗病毒治疗复查的基础项目,通过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可以评估肝脏的损伤程度和功能状态。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病毒复制活跃或药物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若发现肝功能异常,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加强保肝治疗。
2、乙肝病毒DNA检测
乙肝病毒DNA检测能够直接反映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是评估抗病毒治果的重要指标。病毒DNA水平下降或转阴说明治疗有效,若病毒DNA持续阳性或反弹,则提示可能存在耐药或治疗失败。医生会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
3、乙肝五项定量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通过定量检测可以更精确地了解病毒复制状态和免疫应答情况。乙肝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是治疗有效的重要标志,而乙肝表面抗原的定量变化有助于预测临床的可能性。
4、肝脏影像学检查
肝脏影像学检查包括肝脏B超、CT或磁共振检查,能够直观显示肝脏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定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硬化、肝纤维化或肝癌等并发症。对于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
5、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监测抗病毒药物可能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某些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可能影响造血功能,定期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药物。若出现明显的血液学异常,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通常建议治疗初期每3个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饮酒,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同时要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可能损害肝脏的药物。若在治疗期间出现乏力、食欲下降、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