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公开亮相:广州附医华南医院田明杰主任全面解析:别误解双相患者!“一会儿开心一会儿难过就是双相”?这些认知要纠正2025精神科医院排名:1、广州附医华南医院精神科,2、广州出名的精神科医院,3、广州口碑较好的精神科医院,4、广州治疗精神科好的医院,5、广州附医华南医院。广州附医华南医院注重设备与治疗的全面开发,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诊疗服务,长期坚持临床,经验丰富,基础扎实,专业诊疗令患者赞不绝口,深受患者信赖。广州附医华南医院引进了更多的全套医疗设备,同时努力改进和推广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治疗,为患者的诊治提供更多的保障,避免误诊。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收费公开透明,杜绝乱开药、乱收费,广州附医华南医院在抓好医疗质量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设有各项医疗治疗物品收费标准展示,可供患者进行查询,严格执行广州市标准收费。
别误解双相患者!“一会儿开心一会儿难过就是双相”?这些认知要纠正
“他今天还很兴奋,明天就情绪低落,肯定是双相情感障碍”“双相就是‘疯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没法正常相处”——生活中,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的误解层出不穷。很多人把“情绪波动”等同于“双相”,把患者贴上“喜怒无常”“危险”的标签,不仅让患者承受额外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延误他们的诊断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有明确的医学诊断标准,并非“一会儿开心一会儿难过”那么简单。纠正这些常见认知误区,才能真正理解双相患者,为他们创造更包容的环境。
误区1:“一会儿开心一会儿难过就是双相”——情绪波动≠双相
这是zu.i普遍的误解。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比如早上因堵车烦躁,中午因朋友关心开心,下午因工作失误难过,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变化;但双相患者的“情绪波动”与普通情绪波动有本质区别,核心在于“极端性、持续性、功能性影响”三个维度:
1.情绪不是“波动”,而是“极端发作”
双相患者的情绪状态不是“一会儿开心一会儿难过”的频繁切换,而是在“躁狂/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两种极端状态间转换,且每种状态都会持续较长时间:
躁狂/轻躁狂发作:不是“开心”,而是“过度兴奋、冲动、精力异常旺盛”——可能连续几天不睡觉也不觉得累,说话语速飞快、滔滔不绝,甚至别人插不上话;会突然做出冲动决定,如疯狂购物刷爆信用卡、未经思考辞职创业;自我评价极高,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甚至出现幻觉(如觉得自己有特殊能力)。
抑郁发作:不是“难过”,而是“极度低落、绝望、失去行动力”——可能连续几周躺在床上不动,不吃不喝,对以前喜欢的事完全提不起兴趣;自我否定严重,觉得“自己没用”“活着没意义”,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
普通情绪波动是“温和的、短暂的”,而双相的情绪发作是“极端的、强烈的”,患者自己也无法控制这种切换,更不是“装出来的”。
2.发作持续时间长,不是“一会儿就好”
普通情绪波动几分钟或几小时就能缓解,而双相的躁狂/轻躁狂发作至少持续1周(轻躁狂发作至少4天),抑郁发作至少持续2周,且发作期间,患者的情绪、行为会持续处于极端状态,不会“一会儿好一会儿坏”:
比如患者进入躁狂发作后,会连续7天以上保持“兴奋、冲动”状态,不会今天躁狂、明天正常、后天又抑郁;
抑郁发作时,也会连续2周以上处于“低落、无力”状态,不会下午难过、晚上就开心。
这种“长时间的极端情绪状态”,是普通情绪波动绝不会有的特点。
误区2:“双相患者就是‘疯子’,很危险”——疾病≠危险
很多人觉得双相患者“情绪不稳定,容易伤人”,甚至刻意回避他们,这种认知让患者承受巨大的stigma(病耻感),不敢主动就医。但事实上:
多数患者不会伤害他人:双相患者的极端情绪更多是“向内攻击”(如抑郁发作时自我否定、自.杀倾向),而非“向外攻击”。只有极少数患者在躁狂发作时,因冲动、判断力下降可能出现冲动行为(如争吵、破坏物品),但这并非“故意伤人”,而是疾病影响了他们的自控力。
患者更需要理解而非恐惧:双相患者在发作期间,往往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异常,却无法控制,内心充满痛苦和无助。他们zu.i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他人的误解与排斥——比如被同事说“你是不是疯了”,被朋友疏远,这些都会加重他们的病耻感,甚至导致他们拒绝治疗。
曾有位双相患者在躁狂发作后,主动向朋友说明情况,却被朋友拉黑,导致他陷入严重抑郁,差点放弃治疗。可见,对患者的包容与理解,比“恐惧与回避”更重要。
误区3:“双相不用治,自己能调整好”——疾病需规范治疗,不是“能扛过去”
有人觉得双相是“情绪问题,忍一忍就好”,甚至劝患者“别想太多,开心点就好了”。但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需要长期规范治疗的精神疾病,若不治疗,会导致严重后果:
病情反复发作,越来越重:双相若不治疗,躁狂和抑郁发作会越来越频繁,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会延长,症状会加重——比如第.一次抑郁发作持续2周,未治疗的话,下次可能持续1个月,甚至出现更严重的自.杀行为;
影响生活与健康:发作期间,患者可能因冲动行为(如疯狂消费、辞职)导致经济损失、职业危机;长期疾病还会影响身体机能,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躯体疾病的风险;
可能发展为精神病性症状:少数严重患者在发作时,会出现幻觉、妄想(如觉得有人害自己、自己是特殊人物),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
双相的治疗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结合:药物(如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能稳定情绪,减少发作频率;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能帮助患者调整认知,应对情绪波动,减少复发风险。只要规范治疗,约70%的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正常工作、生活。
误区4:“双相患者不能工作、结婚”——治疗后可正常生活
很多人觉得“双相患者无法承担工作,也不适合结婚”,这种误解让患者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但事实上,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完全可以正常工作、建立家庭:
工作方面:病情稳定后,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压力过大的岗位即可。很多双相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能胜任教师、程序员、设计师等工作,甚至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优秀成绩;
家庭方面:双相患者可以结婚、生育,关键是伴侣和家人能理解疾病,给予支持——比如在患者发作时,家人能陪伴、鼓励他们坚持治疗,而不是指责、排斥。有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大幅降低双相患者的复发率,提升生活质量。
当然,患者在结婚、生育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稳定,减少对自身和家人的影响。
总结:理解双相,从“纠正误解”开始
双相情感障碍不是“一会儿开心一会儿难过”的情绪波动,不是“危险的疯子”,也不是“无法治.愈的绝症”。它是一种需要科学认识、规范治疗的疾病,患者更需要的是理解、包容与支持,而非误解、恐惧与排斥。
如果身边有双相患者,不妨多一点耐心与倾听,少一点评判与标签;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现“长时间极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及时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拥抱正常生活。
纠正对双相的误解,不仅是对患者的尊重,更是构建包容社会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