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药药效过了又发烧可能与用药不对症、感染未控制、药物剂量不足、免疫反应、脱水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用药、控制感染、补充水分等方式治疗。

1、用药不对症
退烧药仅能缓解发热症状,无法消除病因。若发热由细菌感染引起,未使用抗生素时体温会反复升高。常见于化脓性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多伴有局部红肿、脓性分泌物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抗菌药物,配合布洛芬混悬液对症退热。
2、感染未控制
病毒或细菌感染进展期可能出现持续性发热。例如流感病毒活跃时,体温可反复超过39摄氏度,伴随肌肉酸痛、乏力。需进行血常规等检查,确诊后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抗病毒,或阿奇霉素分散片控制细菌合并感染,同时用对乙酰氨基酚栓辅助退热。
3、药物剂量不足

儿童体重增长后未及时调整退烧药用量,可能导致血药浓度不足。表现为服药后4-6小时体温再次升高,但无其他异常症状。需按当前体重重新计算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的用量,两次用药需间隔4小时以上。
4、免疫反应
疫苗接种后24-48小时内可能出现药物性发热,属于正常免疫应答。体温通常不超过38.5摄氏度,可自行缓解。若不适感明显,可短期使用小儿退热贴物理降温,无须额外服药。持续发热超过3天需排查疫苗过敏反应。
5、脱水
高热导致体液大量蒸发,血液浓缩会影响退烧药代谢。常见于腹泻伴发热患儿,有囟门凹陷、尿量减少等表现。需口服补液盐Ⅲ纠正脱水,同时维持布洛芬混悬液标准剂量。体温超过40摄氏度或出现抽搐应立即就医。
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椰子水补充电解质。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重复使用退烧药,但24小时内不超过4次。若72小时内反复高热或出现皮疹、意识模糊等症状,需及时进行血培养、胸片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