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的社区游乐场、幼儿园教室,或是邻里间的聚会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两个孩子因为一个玩具拉扯起来,其中一个孩子固执地把玩具抱在怀里,另一个则急得满脸通红——这便是不少家长头疼的“孩子抢别人东西”的问题。
或许你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尴尬时刻:带孩子在小区玩,孩子突然一把抢过同伴的绘本;去朋友家做客,孩子非要把别人的积木塞进口袋;甚至在幼儿园,老师多次反馈孩子总抢同学的文具。每当这时,家长往往又急又无奈,一边忙着向对方道歉,一边批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可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孩子还是会重蹈覆辙。
其实,家长们不必过于焦虑,孩子抢东西并非一定是“坏毛病”,背后往往藏着他们尚未学会表达的需求。在长沙,优眠心理咨询中心一直关注儿童心理发展,针对这类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能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分析与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正确与人相处。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抢东西,第一反应是“制止”和“教育”,但很少思考:孩子为什么非要抢别人的东西?优眠心理咨询中心的儿童心理咨询师指出,3-6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阶段,他们对“我的”“你的”界限还不清晰,有时会觉得“我喜欢的就是我的”,于是用“抢”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同伴的玩具新奇,自己也想玩,却不知道该怎么说“我能借你的玩具玩一会儿吗”,只能用直接的“抢”来达成目的;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缺乏安-全感,觉得“抢到东西”能证明自己“很厉害”,获得同伴的关注;还有的孩子平时在家习惯了“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到了集体环境中,没意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自然会出现抢东西的行为。
这些情况都不是孩子“故意调皮”,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社交能力和规则意识尚未成熟的表现。如果家长一味批评指责,反而可能让孩子产生“我不好”的负面认知,甚至变得胆小退缩,或是更叛逆地对抗。
在优眠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孩子抢东西”的问题,咨询师不会直接“教育孩子”,而是先帮助家长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再给出具体的引导方法,让家长成为孩子成长中好的“引导者”。
当家长带着困惑来到优眠,咨询师会先耐心倾听家长的描述:孩子平时在家的表现如何?抢东西时通常是哪些情况?家长之前尝试过哪些解决方式?通过这些细节,咨询师能更准确地判断孩子抢东西的核心原因——是界限感模糊,还是社交能力不足,或是缺乏安-全感。
比如,曾有一位长沙妈妈带着4岁的孩子来到优眠,说孩子在幼儿园总抢同学的画笔。咨询师通过与家长沟通发现,孩子平时在家画画时,妈妈会随时给他递新的画笔,孩子从未经历过“需要等待”或“需要询问”的场景。于是,咨询师建议家长在家中先建立“规则意识”:比如让孩子玩玩具前先问“妈妈,我能玩这个玩具吗”,得到允许后再拿;如果孩子想要别人的东西,引导他说“我可以和你交换玩具吗”。
同时,咨询师还会教家长一些“现场应对技巧”。当孩子正在抢别人东西时,家长不要大声呵斥,而是先蹲下来,轻轻握住孩子的手,让他先冷静下来,然后用温和的语气问:“宝贝,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个东西呀?”等孩子点头后,再引导他:“那我们可以问问小朋友,‘能不能借我玩一会儿’,如果小朋友同意了,你就能玩啦;如果不同意,我们可以一起等他玩完,或者找其他好玩的东西。”
这种方式既尊重了孩子的感受,又教会了他正确的沟通方式,比单纯的“批评”更有效。很多家长反馈,按照这样的方法引导后,孩子慢慢学会了“先询问再拿东西”,抢东西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优眠心理咨询中心的儿童心理服务,不止于“纠正孩子抢东西的行为”,更注重帮助孩子建立长期的社交认知,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规则,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咨询师会通过游戏、绘本阅读等孩子喜欢的方式,帮他们理解“界限”和“分享”的意义。比如,和孩子一起玩“玩具分享”的小游戏:咨询师扮演“小朋友”,拿着一个玩具,引导孩子用“请问我能玩吗”的方式来借玩具,当孩子做到时,及时表扬他“你会礼貌地问别人,真棒”;如果孩子直接抢,咨询师会假装“难过”,告诉孩子“你这样抢,我会不开心的”,让孩子直观感受到“抢东西会让别人不舒服”。
同时,咨询师也会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孩子“练习社交”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去小区和同伴玩耍时,提前和孩子约定“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礼貌询问”;在家中,让孩子参与“分配物品”,比如分水果时,让孩子给家人递水果,培养他的“分享意识”。
此外,家长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如果家长平时能做到“尊重他人”——比如借东西时礼貌询问,收到别人帮助时说“谢谢”,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些行为,慢慢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会陷入“焦虑”:担心孩子“学坏”,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受欢迎。但优眠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想告诉家长:儿童行为的改变需要时间,家长要学会“耐心等待”,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曾有一位长沙爸爸,因为5岁的孩子总抢别人的零食,一度很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教好。在优眠咨询后,他才明白孩子是因为“看到别人吃零食就很想吃,又不知道怎么说”。按照咨询师的建议,他开始在家中引导孩子表达需求:“如果你想吃零食,可以告诉爸爸‘我想吃饼干’,爸爸会给你拿;如果看到别人吃,你可以问‘我能尝一点点吗’。”经过两个月的引导,孩子不仅不抢东西了,还能主动和同伴分享自己的零食。
在优眠心理咨询中心,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咨询师们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变好”的潜力,关键在于家长能否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如果家长在长沙,遇到孩子抢东西、社交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不妨带着孩子走进优眠,让专业的力量帮你读懂孩子,也帮孩子更好地成长。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场慢慢的旅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当孩子出现“抢东西”的行为时,家长不必急于纠正,而是先试着理解他们的需求,再用温和、专业的方式引导。优眠心理咨询中心愿成为家长的“伙伴”,陪你一起,帮助孩子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在成长的路上收获更多快乐与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