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今日9时4分,我们迎来了秋分节气。秋分之后到底有多冷呢?昨夜狂躁的“裂叶风”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天干物燥,再加上寒凉渐重,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宣磊副主任医师提醒,润燥要内外兼顾。
秋燥易引起哪些不适?
中医认为,肺在外主皮毛,在内“行水”润燥。秋季肺燥,可引发人体口、鼻、咽喉和皮肤干燥。女性更关注皮肤滋润度,上班族着急上火易咽痛干咳,部分慢性病如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的患者,易出现舌干、唾液减少,甚至舌裂疼痛,严重者还会承受大便干燥如球、肛裂出血的痛苦。
秋燥该怎么缓解?
中医秋季养生原则是“燥者润之”,“润”以补水为主。风和日丽的秋天,健走、体操、太极拳等有利于调畅人体气血,程度以微微出汗不疲倦为适度。运动后可喝点淡盐水,补充人体丢失的水分。此外,秋季傍晚至睡前饮用蜂蜜水、甘蔗马蹄水等,可滋阴润燥、清热生津;阴虚燥热型糖尿病患者可饮用二冬茶(天冬、麦冬各6~10g)。
不同人群的润燥方法
中医保健讲究“内外兼施”,辅助不同人群缓解“燥证”。明确患有手足皲裂、鱼鳞病、皮肤瘙痒症者,晚间清洁皮肤后可用黄精、熟地、当归、桃仁等煮水(用量均10~15克),40℃水温下泡手,辅助缓解皮肤特别是甲沟部位皲裂脱屑。
慢性干燥性咽炎者在饮水不足或说话多后,一定避免进食煎炸类和过咸之物,可辅助饮用桔梗麦冬茶,清利咽喉、养阴润燥,还可防止“肺燥”引发情绪急躁。
患有上呼吸道(鼻、咽、喉)、食管部位肿瘤且经历放射治疗的患者,在秋燥季节可能出现病变局部干燥疼痛甚至痰中带血丝等,居室中可养鱼养花,适时使用加湿器滋润空气,程度严重者可配合中药超声雾化治疗。
老年性干燥便秘者,膳食中可配合银耳、百合、芹菜、茭白、黄花菜等滋阴润肠。白天多饮温开水,也可用莲子、莲藕、雪梨等煮粥羹、煲汤汁,还可调配柏子仁桑椹茶,缓解口干、安神通便。
秋分之后还要不要“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确实,秋季凉爽的体感有利于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可让身体逐步适应低温,避免稍有风寒即添加厚重衣物而发生“里热外寒”造成身体不适。但是,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及时结束“秋冻”。同时,部分特殊人群,如老慢支、哮喘、慢性病贫血、营养不良等体弱者,对气温敏感且经常怕冷腹泻,则不宜“秋冻”;机体受寒易使血管收缩,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受凉可加重病情,也需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