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心理因素有多种,主要常见有两种心理因素。
社交恐惧症的定义
社交恐惧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是指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或公共场合中表现出于环境实际威胁不相称的强烈恐惧和(或)焦虑或回避行为。典型场合包括公开演讲、会见陌生人,在他人注视下操作,或使用公共卫生间等。
2019年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社交恐惧症的年患病率为0.4%,终身患病率为0.6%。中位起病年龄为10岁。
表现:成人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回避以及脸红、出汗、心跳加速等躯体症状。儿童及青少年主要表现为回避社交活动或情景,包括在他人面前说话或表演、结识新儿童、与教师等权威人物交谈或以任何方式成为关注的焦点等。
常见两种主要心理因素
1、潜意识过于重视他人评价
面子观过强,潜意识深处对于他人的评价的重视程度过高;过于关注别人的反应。
每个人会自认为很多人会注意自己,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被别人关注的程度是高估的,大家都很忙,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多人在意你、议论你、评价你。社交恐惧症的人对他人的评价、反应过度重视、过于关注。
“人的幸福感”与“对他人评价重视程度”成抛物线关系。解释:对“他人评价”重视度太低,人容易犯规,甚至犯法,生活会十分不幸;个体对“他人评价”重视度太高,会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生活会非常累。
2他人伤害的泛化反应
创伤性巨变,容易造成“泛化”,老妈控制型人格,怕妈泛化到其他年级大的人,泛化到女性,全体女性,人(社交恐惧症)。
本来是特定个体对他的伤害,但因为比较敏感,泛化反应比较厉害,所以泛化成对人的伤害,形成恐惧症。
治疗
治疗方法之一是,用催眠的方法调整潜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约72%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报告有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常见共病是其他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