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痛风性关节炎就是由于尿酸升高从而引起的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的肿胀、发红,持续的疼痛症状。对于这种情况主要还是体内的嘌呤代谢产物过高,久而久之就会使体内的尿酸升高从而引起痛风。
嘌呤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的组织细胞中,是机体各种细胞核酸,即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嘌呤的分子量(个头)要较尿酸大,当嘌呤被分解之后,就会演变为分子量较小的尿酸,因此嘌呤与尿酸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生物界的“父与子”的关系。
人体内的尿酸有2个来源,一是由体内核酸的分解代谢产生,这是一条复杂的由许多酶参与的代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核酸这个大分子的物质不断被分解,生成嘌呤,生成尿酸。通过这条途径产生的尿酸为“内源性的尿酸”。
体内尿酸的另一个来源则来自于食物,一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核蛋白。食物中的核酸多以核蛋白的形式存在,核蛋白在胃中受胃酸的作用分解为核酸与蛋白质。
核酸进入小肠后被水解生成单核苷酸,然后再进一步水解成核苷酸,核苷酸和核酸均可以被肠道吸收,它们被吸收后在肠黏膜细胞内又进一步被水解成为嘌呤或嘧啶。嘌呤则被氧化生成尿酸,通过这条途径生成的尿酸常称为“外源性尿酸”。
持续的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盐在超饱和状态时形成细针状结晶析出而沉积在软骨、关节滑膜、肌腱及多种软组织处,形成痛风石,为痛风慢性关节炎期常见的特征性表现,痛风石是痛风特征性损害。痛风石又称“痛风结节”,是由于尿酸单钠结晶沉淀所引起的慢性异物样反应,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所围绕,形成异物结节,引起轻度慢性炎症反应。
痛风的发生主要与高尿酸血症有关,尿酸在体液中溶解度极低,其结晶易在组织内沉积而发展为痛风,其他动物体内有尿酸分解酶,可以将尿酸进一步分解为水溶性的尿囊素从尿液排出体外,而人类因缺乏尿酸分解酶,故易患痛风。
尿酸来源于体内细胞的正常分解和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主要经由肾脏排泄。引起血尿酸增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体内尿酸生成增多,肾功能不全,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尿酸生成增多与排泄减少二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