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是由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跖骨(跟)痛与劳损、退行性变密切相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足跟跖骨疼痛、肿胀、压痛,行走时加重。多发于中年后肥胖者,男性发病率高,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
01跖腱膜
足跟疼痛的常见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创伤累积引起的病理改变,表现为筋膜纤维断裂及其修复过程。骨增生可能发生在跟骨下方内侧筋膜附近,形成骨嵴。侧位片显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引起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足跟痛与足跟痛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确定,跖筋膜炎不一定伴有骨刺,有足跟刺的人也不一定是足跟痛。足底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疗。垫高脚跟,减少跟腱对跟骨的牵拉,前脚足底屈曲,缓解足底筋膜的紧张,可使症状减轻。
足底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冲击、增强反弹力的腱性组织。长时间行走,体重过大,会引起足底腱膜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并出现疼痛症状。
02跟骨骨刺
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疼痛时,经X线平片检查,可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等的骨刺形成。升高的骨刺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摩擦和拉伤,导致无菌性炎症。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关,而与骨刺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03足底脂肪垫萎缩
常发生于老年人,跟骨下部是以纤维组织为间隔,与脂肪组织和弹性纤维形成弹性垫。在年轻时,脚跟垫是有弹性的,可以吸收振动。老年时,足跟垫弹性降低,太阳脂肪垫萎缩,其缓冲冲击和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跟骨在没有垫的情况下承受重量,严重时可形成疤痕和钙沉积,引起足跟疼痛。与脚垫疼痛和足底筋膜炎不同的是,足跟下部有压痛。
治疗方法是使用海绵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04距下关节炎
它通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跗前窦的X线表现。负重加重了疼痛。
如果保守治疗失败,应进行距骨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罕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造成足跟疼痛的原因。脚后跟以外的疾病引起跟骨疼痛、类风湿性脊柱炎、骶神经根受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
05骨骺炎
常发生于8~12岁男孩,病变与胫骨结节性骨骺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引起的肌腱拉伤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生。跑步和踮起脚尖会使症状恶化。治疗后症状自然消失。
一般用于对症治疗,可使儿童活动减少,也可用于减轻跟腱对跟骨垫的张力。
06后滑囊炎
它容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囊内,由不合适的高跟鞋摩擦损伤引起。囊壁可变肥大,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