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风湿病患者就诊后会服用甲氨蝶呤和雷公藤多苷片。他们都会担心,后期又找到医生,“医生,你看这药是治疗癌症的。有这么多,我不敢吃。这是毒药。
这种情况是风湿病学家经常被询问的,也是许多风湿患者的共同疑虑。风湿病的药是“毒”还是“解药”?
甲氨蝶呤是风湿病科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经济的药物,在治疗各类急性白血病和各种恶性肿瘤的说明书中都有记载,但并没有直接写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许多病人会被说明书吓坏,产生顾虑。事实上,甲氨蝶呤已成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效武器。因为甲氨蝶呤能降低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和DNA的形成,降低巨噬细胞的趋化性,降低炎症介质IL-2受体的水平,从而达到抑制免疫和炎症的作用。
再者,明代《本草纲目》中雷公藤多苷片中明确指出:“雷公藤毒性大,入腹粘肠,半天肠黑”。而雷公藤多苷片是风湿病科常用药物,因其具有“祛风止痛”作用,能拮抗和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T细胞功能,抑制迟发性过敏反应。那么“毒”为什么会变成“解药”?
其实,任何治疗药物都要注意“量效毒”的关系,这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影响,只是有轻重之分,轻的不会对我们产生任何不良后果,严重的会损害人体重要器官,甚至导致死亡。一般来说,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会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定期监测和用药。如果我们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得当,就不会出现不可挽救的情况,如严重的肝肾损害、严重的感染等,这也是风湿病学家经常要求患者服药后定期随访、定期复查的原因。
所以风湿病科的药不是毒药。必须在专家的指导下规范使用。不要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不要自行增加、减少甚至停止服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