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障碍或慢性运动或发声疾病。临床表现为无节律地、突发性、不自主的多部位肌群抽动及某些刻板动作,并可伴有喉部异常发音、干咳等。发病于18岁以前,主要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与少年。
一、病因
目前认为本病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二、症状特点
1.表现形式:通常为运动抽动或兼有发声抽动,如挤眉毛、皱眉头、吸鼻子、咧嘴笑、耸肩、摇头、点头、眨眼、咧嘴笑、鼓肚子、踢腿、甩手或踢腿、扭脖子等;部分患儿还可出现污言秽语等行为。
2.严重程度:一般而言,6-15岁的儿童较为常见,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患病后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无法完成学业。另外,如果未及时进行治疗,则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中枢兴奋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减充血剂、抗组胺药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匹莫齐特片、氟哌啶醇片、舍曲林胶囊、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等。
2.其他方法:对于存在强迫症状、情绪问题、不良认知模式的患者,也可采取认知行为来帮助改善相关情况。
四、注意事项
平时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避免过度责备或者惩罚,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