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得了抽动症父母的苦可能是由遗传易感性、神经递质失衡、睡眠障碍、心理因素、感染后神经精神障碍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遗传易感性
抽动症可能由家族遗传引起,携带相关基因突变的人群更容易患病。如果直系亲属中有抽动症患者,则后代患此病的风险增加。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评估风险。
2.神经递质失衡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化学物质,用于传递信号,当其平衡被打破时可能导致运动控制异常。常用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
3.睡眠障碍
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影响大脑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改善睡眠习惯如定时入睡起床、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有助于缓解相关症状。
4.心理因素
心理压力大或情绪紧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的症状表现。心理咨询或行为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情绪。
/*健康百科文中画中画*/varcpro_id=”u1546723”;
5.感染后神经精神障碍
某些感染性疾病后遗症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出现短暂性抽动障碍。针对特定感染源的免疫调节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建议定期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精神科进行心理咨询和评估,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可以遵医嘱使用盐酸硫必利片、盐酸苯海索片等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