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人群出现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如河南、安徽、山西、浙江、福建等,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属于法定传染病,也是人体重要传染源。
患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早可在感染后2-4周内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血液、体液、阴道分泌物、泪水、胃肠道分泌物及尿液等都含有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有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黏膜接触等。
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应在疾病流行区域住宿治疗,对于发热、呕吐、腹泻、出汗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治疗。同时还需注意卧床休息,并给予高营养、易消化、半流质饮食,多吃新鲜果蔬,多喝水,促进疾病恢复。由于目前尚无疫苗预防,因此应积极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此外,还应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监测和检测。
如果患者临床症状比较严重,且在流行性出血热治疗期间,仍持续发热、虚弱、食欲下降、气促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