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女性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的生理现象,由激素调控,反映生殖系统健康状态。正常周期21-35天,经期2-7天,需关注异常出血、疼痛或周期紊乱。
1.月经形成机制
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厚。排卵后若未受孕,黄体萎缩导致激素水平下降,内膜血管收缩、组织坏死脱落形成经血。初潮年龄多在12-15岁,绝经期约45-55岁。
2.常见月经异常类型
周期异常包括月经稀发(周期>35天)和频发(<21天);经量异常分月经过多(>80ml)和过少(<5ml);痛经分为原发性(无器质病变)和继发性(如子宫内膜异位症)。
3.经期健康管理方案
药物缓解:布洛芬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痛经,短效避孕药调节激素周期,止血环酸减少过量出血。饮食选择:红糖姜茶促进血液循环,菠菜补充铁元素,南瓜子富含镁缓解焦虑。运动建议:经期前两天可做瑜伽猫式伸展,后期恢复快走等低强度运动。
4.需就医警示信号
持续三个月以上周期紊乱、经血大量伴随血块、非经期出血、严重腹痛影响生活,或初潮16岁未至、停经3个月以上等情况,需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等病变。
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规律记录周期特征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保持适度运动、均衡营养和情绪管理,可维持正常月经功能。出现持续异常应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