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早期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表现为类似流感的非特异性症状,但确诊需依赖专业检测。常见症状包括持续低烧、皮疹、淋巴结肿大,这些症状可能自行消退,但病毒仍在体内复制。
1.急性期症状
约50%-90%的感染者会出现急性期反应。发热是典型的表现,体温多在38℃-39℃之间,持续1-2周。全身性皮疹常见于躯干部位,呈现红色斑丘疹,无瘙痒感。颈部、腋窝的淋巴结肿大直径通常超过1厘米,触痛不明显。部分患者伴随咽痛、肌肉关节酸痛等类流感症状。
2.消化系统异常
口腔黏膜可能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形成乳白色伪膜。持续性腹泻每日超过3次,维持一周以上,常规止泻药效果不佳。体重短期内下降超过10%,与营养吸收障碍和代谢紊乱相关。
3.神经系统表现
头痛程度中等偏重,普通止痛药难以缓解。部分病例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或刺痛感。极少数会发生急性脑膜炎,出现颈部僵硬、畏光等症状。
诊断与应对措施:
HIV抗体检测是金标准,窗口期后需进行专业实验室检查。核酸检测可在感染7天后发现病毒RNA。暴露后72小时内可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进行阻断治疗。确诊后应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方案包括比克替拉韦钠片、多替拉韦钠片等整合酶抑制剂组合。
日常管理需注意保持规律作息,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饮食建议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每日1-2个,鱼肉每周3次。避免生食海鲜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食物。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
艾滋病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高危行为后出现相关表现应立即就医检测。现代医学的联合抗病毒治疗可使感染者寿命接近常人,关键在早发现早治疗。任何疑似暴露都应前往定点医院获取专业评估,避免延误佳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