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10年,部分患者可达15年以上。潜伏期长短与病毒载量、免疫状态、治疗干预等因素相关。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显著延长潜伏期。
1.潜伏期定义与影响因素
艾滋病潜伏期指从HIV感染到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的时间。病毒在体内复制会逐渐破坏CD4+T淋巴细胞,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时进入艾滋病期。病毒亚型差异、感染者年龄、基础疾病状态均会影响进展速度。高病毒载量感染者潜伏期可能缩短至3-5年。
2.临床分期特征
急性感染期出现在感染后2-4周,表现为发热、皮疹等流感样症状。无症状期持续数年,患者可能仅出现淋巴结肿大。艾滋病期CD4细胞计数降至200个/μL以下,出现机会性感染或肿瘤。肺孢子菌肺炎、隐球菌脑膜炎、卡波西肉瘤是常见并发症。
3.检测与干预手段
核酸检测可在感染后7-12天检出病毒RNA。抗体检测窗口期为3-12周。确诊后应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方案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组合。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每3-6个月复查一次。
4.预防与生活管理
暴露后72小时内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拉替拉韦进行阻断。日常避免共用针具,使用套。感染者应保持均衡营养,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
定期检测和规范治疗可使HIV感染者寿命接近正常人水平。出现持续发热、体重骤降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所有感染者都应建立专属医疗档案进行长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