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治疗结肠癌比较好的医院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其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年手术量超过1500例,配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辽宁省肿瘤医院拥有东北地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科开展荧光导航淋巴结清扫技术,5年生存率处于国内水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该院胃肠肿瘤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常规开展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等微创技术。科室配备有4K超高清腹腔镜系统、术中超声导航设备,可实施的淋巴结清扫。针对局部晚期病例,联合放疗科开展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方案,转化成功率超过40%。病房设置快速康复外科单元,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至5.7天。医院药学部参与制定《中国结直肠癌分子检测专家共识》,常规开展RAS/RAF基因检测指导靶向药物应用。
辽宁省肿瘤医院
该院大肠外科二病区开展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标准化操作,术中神经监测系统使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降至3%以下。放射治疗中心配置TrueBeam直线加速器,可实施影像引导的调强放疗(IGRT)。针对转移性结肠癌,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治疗路径,肝转移灶射频消融联合系统化疗的客观缓解率达58%。医院建有生物样本库,存储结直肠癌组织样本3000余例,支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护理团队研发的肠造口定位模具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结直肠外科配备有3D影像重建系统,术前可精确规划手术切除范围。针对梗阻性结肠癌,开展支架置入过渡手术的新模式,急诊手术转化率提升至82%。医院设有临床营养支持小组,制定肿瘤患者全程营养管理方案,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率达95%。病理科开展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指导免疫治疗药物应用。近年来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12项,涉及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化疗等多个领域。康复医学科研发的盆底肌训练方案有效改善术后排便功能。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该院普外科针对高龄结肠癌患者建立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体系,80岁以上患者手术性达三级医院标准。开展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低位结肠癌,保肛率提升至76%。医院配置有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可检测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动态变化。疼痛管理团队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术后48小时静息痛VAS评分控制在3分以下。设有造口护理门诊,年处理并发症病例200余例,造口周围皮炎发生率下降至11%。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该院肿瘤内科开展结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TAI)联合载药微球栓塞(DEB-TACE)技术应用成熟。针对合并病毒性肝炎的结肠癌患者,建立抗肿瘤治疗与抗病毒治疗的协同管理方案。医院参与编写《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MDT临床实践共识》,多学科会诊制度覆盖所有初诊病例。实验室开展循环肿瘤DNA(ctDNA)监测,用于评估术后复发风险。病房配置有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