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体积增大会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长期未治疗可能引发贫血、肠梗阻甚至癌变。主要危害包括出血风险、癌变概率增加及消化功能受损。
1.常见症状表现
便血是典型症状,多为鲜红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呈间歇性隐痛。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部分患者有里急后重感。黏液便常见于绒毛状腺瘤患者。
2.潜在健康风险
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易引发出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可低于90g/L。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达5%-40%,其中绒毛状腺瘤恶变率高。多发息肉可能导致肠腔狭窄,引发不完全性肠梗阻。
3.诊断与治疗措施
肠镜检查是金标准,能同时进行活检或切除。CT仿真肠镜适合高龄体弱患者。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电切术、黏膜切除术(EMR)和黏膜下剥离术(ESD)。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可暂不处理,定期复查。
4.术后管理要点
术后24小时需禁食,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避免剧烈运动一周以防出血。每6-12个月复查肠镜,腺瘤性息肉患者需终身随访。补充膳食纤维每日25-30克,推荐燕麦、魔芋等食物。
结肠息肉症状易与痔疮混淆,持续便血或排便异常应及时做肠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筛查一次,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5岁。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控制红肉摄入每周不超过500克,可降低息肉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