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炎症导致腺体萎缩的病变,可能伴随肠化生或异型增生,与胃癌风险相关。核心诱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长期胆汁反流等,需通过胃镜和病理确诊,治疗需针对病因并定期随访。
1.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细菌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根除方案采用四联: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铋剂,疗程14天。治疗后需复查呼气试验确认根除效果。
2.自身免疫性胃炎占比约10%,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治疗以补充维生素B12和铁剂为主,肌注维生素B12(500μg/次,每周1次)或口服甲钴胺,同时监测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水平。
3.胆汁反流需调整生活方式:睡前3小时禁食,抬高床头15-20厘米。药物选择铝碳酸镁咀嚼片(每次1g,每日3次)结合熊去氧胆酸(250mg/日),严重者需手术重建消化道解剖结构。
饮食管理需避免刺激性食物,推荐蒸煮烹饪方式。每日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腐,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兰花促进铁吸收。腌制食品和酒精必须严格限制。
运动建议选择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项目,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避免仰卧起坐等增加腹压的运动,餐后1小时内禁止剧烈活动。
胃镜随访周期根据病理结果确定:单纯萎缩每年1次,伴肠化生每6个月1次,出现异型增生需3个月复查或内镜下切除。40岁以上患者建议同时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
慢性萎缩性胃炎需建立长期管理意识,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癌变风险。患者应记录症状变化,出现持续腹痛、消瘦或黑便时立即就诊。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对黏膜修复至关重要,戒烟并控制NSAIDs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