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阳性表明体内存在乙肝病毒,可能处于感染期或携带状态,需结合肝功能检查和病毒载量评估病情。感染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接触和性传播,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
1.遗传因素
乙肝病毒感染与遗传易感性关联较小,但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对病毒清除能力较弱。家族中有乙肝病史者需提高筛查频率。
2.环境因素
病毒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传播。共用剃须刀、纹身器械消毒不、不规范医疗操作是常见传播途径。日常接触如共餐、拥抱不会传染。
3.生理因素
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约90%可自愈,5%-10%转为慢性感染。婴幼儿因免疫系统未成熟,感染后慢性化风险高达90%。肥胖、糖尿病等代谢异常可能加速肝纤维化进程。
4.病理发展
急性感染期可能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慢性肝炎,部分患者出现肝硬化和肝癌。病毒载量高、e抗原阳性者传染性强。
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分期制定:
1.抗病毒治疗
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药物能抑制病毒复制,需长期服用。干扰素适用于年轻患者,通过免疫调节控制病情,疗程48周。
2.肝功能保护
水飞蓟宾胶囊可改善肝细胞代谢,甘草酸制剂减轻炎症反应。定期监测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早期发现癌变迹象。
3.生活管理
饮食选择高蛋白、低脂食物如鱼肉、豆腐,避免酒精和霉变食物。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运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乙肝阳性者应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HBV-DNA和肝脏弹性检测。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有效手段,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需完成全程免疫。规范治疗可使大多数患者保持正常生活状态,避免过度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