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D二聚体升高主要与妊娠期生理性高凝状态相关,但也可能提示血栓风险或妊娠并发症。常见原因包括妊娠期血液高凝、静脉血栓形成、子痫前期等,需结合临床评估。
1.妊娠期生理变化
妊娠期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上升,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同时抗凝物质如蛋白S活性降低。这种生理性高凝状态可使D二聚体水平较非孕期升高2-4倍,孕晚期尤为明显。正常妊娠D二聚体值可达1.5-2.5mg/L,无需特殊处理。
2.静脉血栓栓塞症
当D二聚体超过妊娠参考范围(如>3.0mg/L),需排查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孕妇血栓风险较非孕期高5倍,与子宫压迫血管、活动减少相关。典型表现包括单侧下肢肿胀、胸痛呼吸困难。确诊需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或CT肺动脉造影,治疗选择低分子肝素抗凝。
3.妊娠并发症
子痫前期患者D二聚体升高幅度常超过3mg/L,伴随血压≥140/90mmHg和蛋白尿。胎盘早剥时D二聚体可急剧升高至5mg/L以上,伴有剧烈腹痛和阴道出血。这类情况需住院治疗,子痫前期需硫酸镁解痉,严重胎盘早剥需紧急剖宫产。
4.其他病理因素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导致病理性高凝,D二聚体持续高于正常妊娠水平。罕见情况下需排查恶性肿瘤,此类患者往往伴有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诊断需完善抗磷脂抗体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
孕妇发现D二聚体升高应进行详细临床评估。单纯轻度升高无临床症状可观察,异常升高或出现下肢肿痛、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查血栓及妊娠并发症。定期产检监测血压、尿蛋白和胎儿情况至关重要,必要时产科与血液科联合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