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乏力、脱水症状及食欲减退。症状严重程度与感染病原体类型和个体免疫力相关。
1、恶心呕吐:
发病初期常见胃部不适感,随后出现反复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胆汁。该症状由病原体刺激胃肠道黏膜或毒素作用于呕吐中枢引发,持续呕吐需警惕电解质紊乱。
2、腹痛腹泻:
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绞痛伴随排便急迫感,每日腹泻可达10-20次。粪便呈水样或蛋花汤状,部分含黏液。肠鸣音亢进与肠痉挛是典型特征,轮状病毒感染常见米泔水样便。
3、发热乏力:
细菌性感染者多见38-39℃中低热,病毒性感染则以低热为主。全身肌肉酸痛与倦怠感明显,儿童可能出现嗜睡。体温超过39.5℃提示严重感染或并发症风险。
4、脱水症状:
频繁吐泻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表现为眼窝凹陷、皮肤弹性降低、尿量减少。婴幼儿前囟门凹陷,成人出现口渴、心悸。重度脱水可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需立即补液治疗。
5、食欲减退:
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消化酶分泌减少,患者出现厌食、早饱感。部分伴随口腔异味或金属味觉,一般随病情缓解逐渐恢复。长期食欲不振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发病期间建议采用低脂低渣饮食,如米汤、藕粉等流质逐步过渡到烂面条、蒸蛋羹。避免乳制品及高纤维食物,每次进食量控制在200毫升以内。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每日饮水量应达到尿色清亮程度。恢复期可适量食用苹果泥、山药粥等保护肠黏膜的食物,两周内禁止摄入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意识改变时需急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