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肾衰竭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评估、尿液分析及肾功能动态监测等方式诊断。诊断过程需结合多种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液生化检测是核心手段,通过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评估肾功能。新生儿血肌酐超过88.4μmol/L需警惕肾损伤,同时需监测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可能伴随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
2、影像学检查:
肾脏超声为首选无创检查,可观察肾脏大小、结构异常及尿路梗阻。多普勒超声能评估肾血流灌注,肾动脉狭窄患儿可出现血流速异常。严重病例需进行放射性核素扫描评估分肾功能。
3、临床表现评估:
少尿或无尿是典型症状,每日尿量少于1ml/kg持续6小时提示异常。常伴随喂养困难、呕吐、水肿等非特异性表现。先天性肾畸形患儿可能合并面部或发育异常。
4、尿液分析:
尿常规检测可见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尿钠排泄分数>3%提示肾性肾衰竭,尿渗透压降低反映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遗传性肾病患儿尿液中可能出现特殊氨基酸或有机酸异常。
5、肾功能动态监测:
需连续监测尿量、体重变化及液体平衡状态。危重患儿需建立动脉血压监测,维持平均动脉压在对应胎龄的正常范围。腹膜透析患儿需每日评估超滤量和透析液性状。
对于疑似肾衰竭的新生儿,建议立即转诊至新生儿重症监护单元。母乳喂养患儿需严格计算液体入量,每公斤体重每日增加20-30千卡热量补充。护理时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出院后需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及生长发育指标,先天性肾病患儿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