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外耳炎可通过保持耳部干燥、局部药物治疗、口服抗生素等方式治疗。宝宝外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过敏反应、异物刺激、耳道潮湿、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耳道潮湿是外耳炎常见诱因,洗澡或游泳后需及时用棉签吸干耳道水分。避免使用棉签深入耳道清洁,以免损伤皮肤屏障。夏季出汗较多时可每日用温水轻柔擦拭耳廓周围,保持局部通风干燥。选择透气性好的婴儿帽,避免长时间佩戴密闭耳罩。
细菌性外耳炎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真菌感染需选用克霉唑溶液。滴药前需将药液温热至接近体温,滴入后轻揉耳屏促进药物分布。严重肿胀时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等含激素药膏缓解炎症,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疗程。
伴有发热或淋巴结肿大的中重度感染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广谱抗生素。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完成规定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反复发作患儿可进行耳分泌物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针对性抗生素。
过敏性外耳炎需排查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原,避免使用含香精的沐浴产品。湿疹患儿要加强皮肤保湿,选择低敏配方的婴儿润肤霜。花粉季节减少户外活动,居家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尘螨浓度。
保证每日维生素D补充,母乳喂养建议持续至6月龄以上。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夜间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可预防继发感染,避免在疾病流行期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日常护理需选用无刺激的婴儿专用洗发沐浴产品,清洗时注意防止水流入耳道。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均衡,限制辛辣食物摄入。患儿衣物宜选择纯棉材质并经常换洗,避免抓挠患处导致继发感染。出现耳道流脓、听力下降或持续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进行耳内镜检查明确鼓膜状况。恢复期可适当增加富含锌的海产品及深色蔬菜摄入,促进皮肤黏膜修复。